□汪行舟 记者 廖福玲 文/图
如何把一门枯燥的课上得生动有趣?“江西省首届高校金牌教授”、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师罗晓婷做到了。作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课程负责人,她带领整个教学团队深入挖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把课程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今年1月,她被授予2020年赣州市先进工作者,这是对她工作的充分肯定。1月29日,记者采访了罗晓婷,探访“金牌教授”是怎样炼成的。
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
在很多学生眼里,罗晓婷是“女神”老师。她的课堂生动有趣,多次在督导评教中排名全校第一,深受学生推崇。在教学中,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当作职业习惯,凭借多年的一线科研经验以及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国际前沿的学术进展相结合,让课堂生动起来,将复杂、枯燥的生物化学原理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引导学生建立起学科的理论框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深度揭示生命的奥秘、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的科学。我们力求从分子水平回答‘生命是什么’这一永恒的难题。”聊起课程来,罗晓婷娓娓道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在教学内容里有机地穿插临床案例,同时把德育融入进去,树立以德育人的理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
“比如,在讲授‘动植物组织中含氮化合物主要以蛋白质为主,因此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可以推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这个知识点时,通过‘三聚氰胺奶粉中毒事件’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救人也能杀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传授专业知识,也把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和敬业精神传授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罗晓婷说。
用自己对生命科学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用润物无声的行动去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她所主讲的“蛋白质的功能及元素组成”课程思政慕课2019年被“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慕课”栏目选用,负责的本科生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获评江西省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线下课程、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线上课程,负责的硕士生课程《高级生物化学》获评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
积极战疫的最美奉献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赣南医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省教育厅“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部署,罗晓婷主动担当作为,发挥“红医精神”,凭借自己专业特长,为战疫复学积极贡献赣医力量。
为了让群众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冠肺炎相关常识,消除民众恐惧感,指导科学抗疫,罗晓婷作为课程专家,迅速牵头组织实施,争分夺秒、不辞辛苦,把高质量的医学专家防疫公开课在线上精彩呈现: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病毒学》《流行病学》两门有关疫情网络公开课的设计、打磨、录制,先后在校内教学资源平台、江西省高校课程资源平台和“学习通”平台上线,所学人员涉及20个省份22所高校学生及业余学习爱好者,本校学生访问学习43516人次、覆盖率90%以上,校外人员选课学习17万余人次、点击量650万余次,为普及防疫知识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线上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负责人,罗晓婷积极发挥信息化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势,将该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全部免费开放共享,供全国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在特殊时期开展线上教学与自主学习。嘉应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护理学本科专业390名学生的线上教学通过此课程开展SPOC教学。据统计,共有来自全国96所学校1188名学生通过学银在线MOOC平台选修此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累计页面浏览量1243万次,累计选课5204人次,累计互动4万余次。
她将疫情防控现实题材融入线上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法纪思维教育,实现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因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荣获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一等奖。
用心沟通,用爱相处。她坚持以“父母之心”对待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耐心辅导,成为学生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她依托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让本科生进入自己科研团队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科研活动,悉心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创新课题,帮助学生完善课题设计思路和实验细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作为一名党员和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会坚持教育初心,通过自己的工作,为更多的医学生当好成长成才的铺路石,让他们成为名医去救死扶伤、造福百姓,这就是我的职业梦想。”罗晓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