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彭梦琴 特约记者刘兆春
家住会昌县城红旗社区的刘清莲,是一名主管护师,她用精湛的护理技能服务患者,把一片仁心奉献给了困难群体;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与从医的丈夫二人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用几年时间把创办的养老机构打造成赣州市行业标杆,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她是一位母亲,以身示范,引领儿女投身公益事业,传递良好家风。日前,刘清莲家庭获得全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记者来到会昌采访了刘清莲夫妇,听他们讲述敬老爱幼的点滴故事。
不计得失 换来失能老人舒心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刘清莲夫妻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正在做康复理疗的刘冬庆说。从卧床半年生活不能自理到如今的能自行走路,刘冬庆很是感慨,称是会昌县老年护理院给了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2017年,刘清莲与丈夫张智勇创办了会昌县老年护理院,专门收住失能、失智及植物人、临终关怀对象,内设医院也成为全县特困人群大病救治的定点医养机构。该院收住的170多名老人中,失能五保户就有70多人。
让老人安享晚年一直是刘清莲的愿望。创办护理院后,刘清莲夫妇十分注重老人养老服务细节化管理,从日常生活设施设备的人性化适老化配套建设到老人的衣食、兴趣特点、生活习惯等,刘清莲都会记录下来。为让老人能够有家的温暖,刘清莲与老人打成一片,为老人剪指甲、换被褥、买蛋糕为老人过生日……
“要是刘院长他们出差,老人都时不时会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康复中心的护工说。在刘清莲夫妻的共同打造下,会昌县老年护理院被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第三届江西为民服务十佳县级医院”,2018年至2021年,连续四年获评赣州市养老服务行业先进单位。
奉献爱心 点亮特殊儿童希望
2016年一次偶然机会,刘清莲夫妇接触到了一些语言、智力、肢体(脑瘫)障碍及孤独症等特殊儿童人群。
“面对这些难以被普通机构接纳的孩子,我们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刘清莲夫妇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克服了资金、场所、资质等困难,在文武坝镇古坊村创建了占地800平方米的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按照国家标准完善了设备设施、健全了康复器材、引进了专业人员,打造了一所现代化高标准的康复教育中心。中心每年可容纳100名特殊儿童接受康复教育活动,多年来,已有30余名特殊儿童康复结业,这群儿童从心智、思想、言语、肢体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康复结业后,基本实现生活自理,有些还正常转至普通学校就读。
为让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及时得到康复教育,刘清莲为他们每人减免费用1000元,还为陪读监护人发放租房补贴。“感谢刘院长对我家的关心,让我的孩子能得到康复教育,孩子的变化很大。”一名困难家庭的妈妈说。
扶贫助困 真情传递良好家风
“去了19个乡镇,行程2000多公里,只是想尽我们的责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2020年夏天,正是会昌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热心社会事业的刘清莲夫妇也参与其中,会昌县老年护理院成立了专门项目部,他们带领医务团队走遍各乡镇农村和敬老院,为农村五保户和困难群众送医、送药。
同时,刘清莲夫妇还主动与县民政局对接,对各敬老院失能、半失能、高龄、痴呆老人实行“三免”(免费接送、免费护理、免费伙食)一用药“目录内用药”工作措施,极大缓解了全县各敬老院的运行及经济压力。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能够奉献多少。”刘清莲夫妇一直践行着这一格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女。女儿张洁馨大学毕业后,毅然加入父母创办的养老助残机构工作中,成为一名奋战在老年护理一线的医生,为护理院众多老人驱赶病魔,呵护终老,立志终生追随父母投身社会养老公益事业,为社会多作贡献。就读高中的儿子张子乐在学校也是勤奋好学、乐于助人。
夫妻默契配合谋事业,子女懂事孝顺有爱心,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用真心、爱心向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