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米酒酿出乡村“好滋味”

  □见习记者吕诗俊 伍煜 通讯员李林煊 叶婷婷

  近日,记者走进龙南市杨村镇杨太村,在离杨村米酒酿造技艺扶贫工坊还有几百米的地方就闻到醇香的米酒味远远地飘来。

  “这是我用本地糯米酿造的客家米酒,你尝尝看怎么样?”“杨村米酒”非遗传承人廖旺娣打出一杯米酒,递给上门购买的顾客。“这几年春节前我都会来这里买米酒,过年时和亲友们一起饮用。”在品尝了米酒后,前来购买米酒的伍先生和其他顾客一样竖起了大拇指。 

  从乡亲们口口相传的“土味”特产,到如今龙南客家文化的“名片”,最远卖到北京、河北等地,杨村米酒越酿越有名,目前月平均销量超过2万斤。

  客家米酒好喝,但酿造过程很辛苦。按照传统工序,需要经过淘米、蒸米、拌酒曲发酵、取酒、焐酒等步骤。“焐酒工序的要求很高,准确把握温度是几代人的技艺累积与传承。”廖旺娣介绍道,焐酒又称为酺酒,要将米酒倒入一种带有扣碗盖的焙瓮内,将焙瓮放在地上,把碾米后留下的谷糠在焙瓮四边将其包围并点燃。此时,明火、暗火、余热一起,夹杂着谷糠之味一起将瓮内米酒焙熟,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至6小时。待瓮内散出浓郁特有的酒香味,就是一坛上好的杨村米酒。这项工序乡土味浓郁、独具地方特色,是杨村米酒酿造技艺的关键工序。

  “我们的非遗工坊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了之后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客家米酒,还能看到、参与到酿酒过程中,体会到客家文化的魅力。我们将在传承中提升酿造技术,将杨村客家米酒发扬光大,扩大市场销售,带领村民致富。”谈起下一步的发展,廖旺娣信心满满。

  据了解,杨村米酒在客家人待人接客、节日习俗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连接客情、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是客家礼俗规格的象征,在客家饮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米酒。近年来,廖旺娣成立了龙南县太平堡酒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当地100多户家庭式酿酒作坊和糯米种植基地的发展,帮助当地村民致富增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融媒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时事
   第07版:科教
   第08版:赣江源
汇聚发展新动能
赣州旅投融湾办在深圳揭牌
信丰莲塘村入列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
安远扎实推进应急广播建设
图片新闻
列车上儿童坠伤 赣州医生急处理
章贡区发挥统战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赣州加速建设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
米酒酿出乡村“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