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做扶贫“孺子牛”

——记大余县黄龙镇旱田村第一书记周军兵
  □叶功富  特约记者  袁荣德  记者  刘珊伊

  冬日暖阳下,在大余县黄龙花木产业乡村旅游示范园内漫步,只见十几种花卉争奇斗艳、各展风姿。

  1800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2800余亩果业基地,55亩鳄鱼龟养殖基地……自2015年3月,大余县商务局干部周军兵被选派担任黄龙镇旱田村第一书记起,旱田村里有了上规模的产业,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从蓝图变成了现实。躬身为民不言苦,甘做扶贫“孺子牛”。4年来,在周军兵等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旱田村通过产业扶贫这一路径,让全村48户贫困户137人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

  “这里可以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主要得益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优势。”周军兵介绍,旱田村位于323国道旁,距黄龙圩镇1公里,距县城约10公里。扶贫工作队初来旱田村,就立足该村优势“把脉开方”,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凸显交通优势成为第一剂良药。

  这些年来,在周军兵带领的扶贫工作队积极争取下,累计有500多万元项目资金加快投入到旱田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近4年来,累计落实了9个村民小组2000多米的通组路和村民入户道的硬化,以及对华顺脐橙场、石景山柚子基地、鳄鱼龟养殖基地和黄龙花木园等生产道路8000多米进行了建设和硬化;4800多米灌溉水渠实现三面光浇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20多盏;对村饮水工程进行了5000多米的饮用水管道改造;建设了5个文化活动场等。村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方便了群众、企业生产生活,为脱贫攻坚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基于基础设施的改善,旱田村有了发展产业的“底气”,逐渐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春天。经过几年的积累,目前旱田村有了三大初具规模的产业基地:旱田村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占地1800亩,流转20多户贫困户土地75亩,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流转金830元,带动周边村民100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0户11人,人均年增收7500余元;华顺脐橙场基地租用山地面积2800余亩,流转13户贫困户山地82亩,带动10户贫困户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引入外商投资1800万元建成黄伞里鳄鱼龟养殖基地,占地面积55亩,流转5户贫困户耕地10余亩,年销售鳄鱼龟约15吨,通过“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带动贫困劳动力20余人就业。

  4年扶贫路,村里有了巨大的变化,周军兵身边,却一直有一个不起眼的工作包,始终是他扶贫路上的“标配”。工作包里装有两本驻村日记和一叠资料,另一个白色袋子里单独包着一盒胃药。“饮食无规律,晚上常失眠,想的都是贫困户的事。”周军兵说,刚到村里的那段日子,贫困户要建档立卡,他在村党支书的陪同下一家一家走访,夜以继日填写建档卡。一个多月下来,每户贫困户家有几口人、因何致贫,甚至出生年月,他都如数家珍。针对每户贫困户的情况,他整合各方资源给予一对一的精准“诊疗”,一户户贫困户的生活有了起色。

  63岁的贫困户彭承瑞,妻子残疾,两个女儿已外嫁,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在周军兵的牵线搭桥下,彭承瑞不但流转了4亩土地给基地种植花卉苗木,而且担任基地管理员,在基地务工每月工资1500元。

  50岁的王家样,女儿有智力障碍,妻子因病去世,他因意外事故受伤,干不了重活,苦苦支撑着一个家。周军兵从帮助他恢复信心入手,帮他借了5000多元启动资金,鼓励他发展养殖业。如今,他借助山水优势养鹅400多只、养鱼2000多尾,还在脐橙果园务工,年收入已突破3万元。

  “扶贫之路,任重道远。除了靠政府的帮扶,还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这样才能斩断穷根。”周军兵说,脱贫攻坚工作到了现阶段,他有了新的目标——扶志与扶智。朝着这个方向,他对脱贫攻坚工作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老年周刊
   第06版:康养
   第07版:周末
   第08版:非遗周刊
甘做扶贫“孺子牛”
全市开展“禁放令”专项检查
市卫健委开展卫生周活动
赣州经开区法院执行再攻坚
图片新闻
小区来了一群志愿者
信丰农商银行举办金融文艺下乡活动
一对90后双胞胎的春运初体验
高校园区管理处多措并举严防“四风”反弹
春节消费提示(三)
旅客带鞭炮乘车 安检员及时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