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临,当旅客坐在飞驰的列车上,依窗看着绵延的铁道线,不会想到在繁忙的春运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着橙黄色的衣服,推着钢轨超声波探伤仪,不停地行走在千里铁道线上,时而查看钢轨表面状态,时而根据波形进行复核校验,他们是铁路探伤工,也是旅客平安出行的守护者。
1月28日,天刚微亮,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工务段探伤班长李泽辉,带班对赣州站场进行铁路钢轨常规探伤检查。记者作为“编外工人”随同上路,探访这位在铁路一线奋战了25年的钢轨“B超医生”。
对着镜子练就独门绝技
“大家认真检查设备都带齐全了没?”“带齐了,出发!”为了保持各岗位的联络和安全作业的需要,出发前,李泽辉再三叮嘱探伤班人员带好对讲机、巡线定位手机、GSM手持机,开始上线检测。
今年是李泽辉的第25个春运,其行走在铁道线上的总里程达8.3万公里,足可绕地球两圈,磨破胶鞋近200双。“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没想到我都走这么远了。”李泽辉调侃道。上线路上,老李与工友们有说有笑,气氛很愉悦,但当双脚踏上轨道进入工作状态,他瞬间严肃起来。
工友们喊他老李,实际他今年只有48岁。他是四川人,来赣州工务段工作后,就扎根在赣南铁道一线,且练就了“定睛查波”“听音辨伤”的绝技。
“今天主要作业项目为京九线上下行K1856+263M-K1858+634M常规钢轨探伤检测。”接到防护员确认京九线上、下行均无来车的指令后,李泽辉带领队员迅速进入阵地,麻利地将两台探伤仪同时架在两股铁轨上。调整好数据,作业正式开始。探伤仪在铁轨上缓慢地挪动,不时传出“嘀嘀”声。
多年在铁道线上“望闻问切”,李泽辉通过钢轨超声波探伤仪9个通道发出的4种音色相同、音调各异的声音,就能准确地辨别出钢轨顶面是否有擦伤、接缝处及接头处螺孔是否有裂纹等故障。记者好奇地近前细看,却发现钢轨超声波探伤仪屏幕上的波形非常细小,加上屏幕上不同通道4种颜色的干扰,根本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何异样。
探伤仪缓缓往前挪动,工人们瞪大眼睛盯着屏幕,突然,李泽辉喊道:“停一下,这处钢轨有损伤。”“老李,没有呀,仪器上的波形很正常。”李泽辉不认同工友意见,立即附身将脸贴在冰冷的钢轨上。5分钟后,他拿出一把小锤轻击钢轨,铛铛声中听出一丝微弱闷响,接着又从口袋掏出一面镜子伸向铁轨下沿。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和探伤仪反复核验,果然发现这处钢轨有细微损伤。
“李班长,你真是太神啦!”面对记者夸赞,李泽辉笑着说,当初为了练就眼功,一有空就对着镜子一盯就是两三个小时,常常练得眼睛酸胀,泪流不止。刚开始,妻子不解他天天盯着镜子照,上班时口袋里还揣着一面小镜子,曾笑他发神经、爱臭美,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工作需要。
不畏艰苦奋战在一线
李泽辉回忆说,刚开始当探伤工,由于平衡协调性不够,推着百余斤重的探伤仪经常东倒西歪,仪器往哪边斜,腰就往哪边弯,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
京九铁路在赣南境内山高、隧道多,在黑乎乎的隧道里作业很枯燥,常常进去后两三个小时才出来。遇到火车经过就要立即下道,躲到附近的避车洞内,且火车在隧道内急驰而过时发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引发的耳鸣让人面对面说话都很难听清。
李泽辉说,铁轨会热胀冷缩,越是恶劣天气,他们就越忙碌、越紧张。不管酷暑还是严冬,他们每天都要推着仪器在钢轨上走。
夏天,烈日当空。站在两根冒出阵阵热气的钢轨中间,热浪蒸腾而上犹如一个大蒸笼,火辣辣的。即便是戴着遮阳帽、穿着长袖,在烫手的铁轨上也感觉人像被放在烤盘上的肉,软底的胶鞋似乎要被直接熔化,不时可以闻到一股焦味。他们曾在夏季中午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枚鸡蛋打碎后浇在轨道上,“哧”的一声,不到一分钟鸡蛋就熟了。
冬天,寒风刺骨。李泽辉不得不摘掉手套才能保证准确地进行钢轨检测。由于要一刻不停地监听仪器发出的各种声音,即使再冷也不能戴耳罩,有时双手被冻得失去知觉,连仪器都拿不住。尤其是在峡谷上空几十米的高架桥上进行钢轨探伤时,寒风刮来无任何遮挡,就算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也忍不住瑟瑟发抖。耳朵生冻疮几乎是探伤工的标志。
“干我们这一行吃饭没规律,很容易患胃病。”李泽辉解释说,在远离工区的荒郊野外路段作业,方圆几十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午饭通常是饼干、面包。在冬天,要想喝上一杯热开水都是奢侈,更别提吃上一口热饭热菜了。然而,为了保障铁路安全,让旅客平安出行,在这阖家团圆的时刻,李泽辉仍然坚守岗位,即使对家人的思念早就在心间疯长,也只能隔着电话与亲人互诉衷肠。
用心守护旅客平安路
为了让超声波能够更好地感应到钢轨,探伤仪的速度不能超过时速3公里,而探伤工每天要完成至少8公里的钢轨常规检测。遇到道岔、轨面鱼鳞纹、掉块、侧磨严重等地段还要放慢速度仔细检查。时不时还得用锤子敲、镜子照,一天弯腰上百次,换班下来的工人一个个累得直不起腰。
探伤仪是单边轮缘车,在平直线路上推行不觉得累,但在坡道上、曲线上推,既要保持仪器平衡,又要盯住探伤波形,确实需要定力。平日京九线运行列车150余趟,探伤工上线检测为了避让火车,每天百余斤重的探伤仪抬上抬下达80多次。到了春运的时候,列车运行每天增加到200多趟,抬上抬下就要120多次,很费体力。脚下若是堆得高且陡的石砟,石砟一松塌,人随之往下滑,既要保护探伤仪不受损,又要保证自己不受伤害,这是每名探伤工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今天交通还比较便利,就在铁路附近,我们有时候还要到铁路区间相对偏僻的地段进行检测,碰到下雨天,路上不好走,车又过不去,我们班组7个人就要轮流抬着探伤设备步行几公里。铁路路基一般比较高,有时我们还得沿着四五十度的大坡抬上去。特别是作业计划在夜间时,一眼望去,荒草一米多高,没干过的还真有些胆怵。”工作间隙,李泽辉又拉开了话茬。
由于忙工作顾不上家,妻子甚至和李泽辉提出过离婚。2006年4月,因接管新线赣瑞龙铁路的需要,他临时被抽调到于都至瑞金区段进行钢轨探伤。半个月后,待他完成工作任务刚迈进家门,妻子抱着正发高烧的5岁儿子准备去打针。见到他,5岁儿子有气无力地笑道:“妈妈,爸爸回来啦,他不会不要我们的。”13年过去了,老李每每想起这句话都难掩内疚。他住在赣州城区,儿子现在湖南长沙读大学,妻子在瑞金站任客运员,一家三口三地分居,聚少离多对老李来说已成习惯,只是春节无法与妻儿团聚,心里满是歉意。
“嘀嘀嘀”,突然间李泽辉手执的钢轨探伤仪发出持续报警声。他立即察看异样波形,会同工长杨金国一同复核伤损情况。经“联合会诊”确认轨头裂纹,深度9毫米,判定为重伤。他立即向段调度汇报检测情况,要求线路工区立即对此处重伤钢轨进行加固处理,利用晚上的“天窗点”及时进行更换。在25年的钢轨探伤生涯中,他累计发现各类钢轨伤损病害1200余处,从未出过一次漏检和失误。他说,钢轨探伤一旦出现误判或漏检,都有可能引起火车脱轨造成人员伤亡。
从事钢轨探伤25年来,李泽辉一心扑在工作上。他说:“人干一行就得爱一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更好。看到一列列火车载着亿万游子的心愿顺利通过我检测的区段,平安抵达目的地,苦点累点也值得。”
当了一次“编外工人”,记者了解到,每当气温变化1℃,1米长的钢轨就会出现0.0118毫米的热胀冷缩。看似变化不大,铁路线路无限延展,产生的整体伸缩力会相当大,如果钢轨出现了裂纹,在列车碾轧下极易断轨。正是有这样一群钢轨“B超医生”,用他们的汗水确保了列车的平稳运行;用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旅客的正点到达;用他们的身躯谱写出了一曲曲令人感动的豪迈旋律。
春夏秋冬、冷暖交替,他们的脚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