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赣南较早的白话长篇小说,年纪较大的人很容易记起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赵洪波的《未结束的战斗》和高歌的《孤坟鬼影》两部较有影响的作品。再往前追溯,当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我父亲卢盛紃的长篇小说《风雨残迹》了。
父亲这部长篇小说虽然是在1948年写的,但主题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它以一个学校为背景,写了学校中年轻、开放、活泼、向上的青年教师与年老、守旧、迂腐、僵化的老教师之间的思想斗争。故事情节的开初,是学校热热闹闹、男欢女爱、人气旺盛的兴旺景象,然后,随着人事关系的复杂,人们情感的纠葛,衍生出许多故事来。后来,随着学校的搬迁与解体,昔日热闹的学校顷刻变得冷落了,人们走的走,留的留,各种感情纠葛也烟消云散,一派落寞景象,只剩“风雨残迹”了。这部以卢川为笔名,在落款为“卢川自序于卢村”的《序言》中,大胆地引用了鲁迅的话语,还特地用括号注明是鲁迅语。《序言》文采飞扬,看过的人都说写得好。书的封面“风雨残迹”几个字是用琥珀字体印刷的,封面图案是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图案内,一个头戴礼帽,身穿呢子大衣的年轻人,手插口袋,目视远方,显得潇洒、洒脱。显然,这是作品中代表青年一代的主人公形象,寓意深刻,切合题旨。书的内页是用当时通用的淡黄色薄纸竖排印刷的,由赣南的一家商务出版社出版承印。稿酬是一沓崭新的钞票,放在家中大衣橱的抽屉里,后来,家里恐钞票贬值,买了谷子堆放在楼上。
我觉得,这应该是父亲以自己在光华中学任教和生活的一段经历为素材而创作的一部作品。光华中学原是九江市的一所有影响的中学,听说与上海的光华大学还有某种联系,抗战时期,为躲避战乱,南迁搬来江南名镇唐江镇的卢屋村。一时,卢屋村里热闹非凡,一些或西服革履或穿长衫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居住,村子里到处能听到他们飙英语,显现出“留洋”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父亲当时年轻,思想较前卫,自然与“洋”教师们走得更近,也喜欢西服革履。学校生源是来自赣南各地,人员众多,非常热闹。当时的教务长是张瑾之,这是个留英归国的学者,后来调至江西师范学院任英语系系主任,再后来,成了江西有名的知识分子代表。张瑾之自光华中学调走后,父亲接任他的教务长之职,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光华中学搬回九江。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曾任唐江中学教务长兼卢屋村小学校长之职。后调任安远中学任教,任语文教研组长。后又因安远中学当时无高中,又调信丰中学任教,较长时间任语文教研组长。也许,父亲有较浓重的安贫乐道思想,他的前任张瑾之调江西师范学院任英语系系主任并成江西名人时,他“窝”在信丰;他当班长时的同班同学萧昌璜任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系主任时,他仍“窝”在信丰;他在唐江中学的老部下肖承贞在江西教育学院当我们的老师时,他依然“窝”在信丰,直至病逝。在这期间,父亲虽然在教学之余也搞文学创作,写过长篇小说《三代红英》、文论之书《语文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还出版过他的短篇小说单行本,但这一切都在“文革”中散佚了,我手头保存的唯一一本《风雨残迹》样书,也被当作“四旧”交了出去。虽然出版的和未出版的作品都已散佚,但作为赣南文学史志的沿革统计,有关同志还代表市文联向我询问过《风雨残迹》的情况,若父亲还在的话,这也许是一种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