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一群热爱着红色事业的人聚在一起,为一位多年呕心沥血于党史研究的老专家捧出的新著《求索集——发自红色故都的审视与追问》,畅所欲言。他们中有作家,有红色文化研究人员,有党史工作人员,也有红色文化收藏家。
《求索集》进入我的案头,洋洋百万言,质朴而厚重。封面是黄的底色,叶坪烈士纪念塔照片为图案,整部书甚至不那么追求设计感,只为将厚实的文字内容呈现于世。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后,仍然将目光投注于中共党史、苏区史和地方文化,仍然没有停止思索和笔耕,仍然在各种报纸、学术书刊中发表成果,这无论如何值得世人敬重。
我犹记得,2016年瑞金市评选十大红色文化传承人,我郑重地为他投票了。投票,是因为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一片真具有极其特殊历史地位的红土地上,拥有这样一位毕其一生的研究者,是为幸也。
人的一生,可以有许多种度过方式,有人热衷于升官,有人热衷于发财,有人热衷于享乐。曹春荣老人,则用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贯注于他所热爱的党史研究事业中。从《跋涉集——源自红色故都的思考》到《求索集——发自红色故都的审视与追问》,他一步一个脚印,深耕细作,始终将根须深深地扎进瑞金这片红色的厚土上,为之思,为之辩,为之荣。他用几十年的时间,持续追问历史,追问事件,追问真相,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研究成果。
我向来以为,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固然有其价值所在。然而真正的史学写作,其过人处必然在于思想的深邃,角度的新颖,挖常人所挖不着,道常人所不能道。中央苏区时期,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瑞金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细节,也留下了诸多思想的光芒。这些,都需要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实地踏看,缜密分析,才能结合史实,提炼出真知灼见。
学术界历来多出懒于挖掘和求索的搬运工,百度一下,或拿几本学术书籍借鉴一下,人云亦云,复制加粘贴,成为多数人所谓的成功捷径。然而曹春荣显然不愿意步他人覆辙,他是一个有着自身操守和追求的真正的研究者,篇篇文章,皆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譬如开篇《对长征研究与宣传中的几个问题的反思》,文章甫一开头,就对红军长征原因的普遍说法提出了质疑,而后引经据典,逐一夯实自己的论据。从文中可知,他为了寻找问题的真相,翻阅了大量史书,获得了许多有力的论证。在接下来的关于长征计划的保密中,他又深刻阐释了基于环境的险恶和安全的考虑等种种因素,以致红军长征不允许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动员。其中许多史实,并不为众人皆知,可知作者是花费了功夫的。对人物的功过评判,也并不是非褒即贬,充满了辩证色彩。正如文中所言:“问题是我们如何历史地、唯物辩证地、设身处地地看待它。”通读争鸣篇部分,每一个篇目都站立在历史的高度,思辨而客观看待问题。
事实上,文章的立更象征着人格的立。当今社会,为着谋求利益而为某人某地站台的专家为数不少,甚至还不乏脱离历史真相,另起炉灶,虚构史实,故意行美化或丑化之事的现象。一个人只有人格健全,有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才愿意大费周章,力寻真相,才能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仍保持公正的立场。
纵观全书,论说篇内容最为丰富,也最容易陷入枯燥论述的窠臼。但曹春荣始终着意于撇开惯常的思路和风格,开拓新颖的角度与方法。譬如《中央苏区党组织是怎样管党治党的》一文,他用抓来源、抓思想、抓教育、抓作风、抓基础、抓干部、抓典型、抓制度、抓纪律、抓监督十个“抓”字精准地进行了概括,使读者提纲挈领,迅速进入文本内容,读来毫不费劲。而钩沉篇则为读者奉上了许多珍贵的传奇故事,那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人物形象、历史转折,无不在作者笔下重新获得了生机。令人如身临其境,不禁为之唏嘘感慨。
在阅读这部书之前,我曾多次在会议上聆听过曹春荣的发言,知道他并不是一味地行歌颂和赞美之事,而是习惯实事求是,进入人性的内部去评说人物功过。真正的党史研究正应如此,带着体温,带着追问,并永不屈从于权威。曹春荣以毕生之求索,终成思想之精华,可敬可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