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国烽烟举红旗

  □宋海峰

  一座镌刻有“梅岭三章”的诗碑,矗立在大余县梅岭斋坑的山坡上,定格下陈毅革命生涯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刻——1936年的深秋季节,梅岭山中寒意袭人,陈毅带着伤病隐伏在这里的草丛中,被敌人包围,一连20多天,游击队丝毫不敢动烟火,也没有粮食可吃,只能嚼野果、野菜充饥。在九死一生之际,陈毅突然诗思泉涌,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站在地跨赣粤两省的梅岭山隘口上,历史在我眼前展开长卷: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和瞎指挥,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1934年秋,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陈毅和项英率部在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长征。在前往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的路上,我的思绪流转:游击队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存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取得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

  历史的硝烟,血染的记忆。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因受“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留守红军依然集中兵力打正规战争,与占绝对优势的敌人硬拼,因而遭到严重削弱,情况万分危急。1935年2月5日、13日中共中央发来“万万火急”电报:“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项英、陈毅火速将部队分成九路突围,辗转南方八省开展分散的游击战争。读着这一段段“万万火急”的指示,我恍然间醒悟,遵义会议是南方游击战争战略转变的关键。

  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红军游击队突围来到赣粤边的油山地区。从此,赣粤边成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域和指挥中心。从此,赣粤边多了一抹红色的记忆。这份记忆镌刻在南国烽烟举红旗的斗争史上。

  时光的年轮在这里留下厚重的印记,向历史深处回望,陈毅元帅的回忆,仿若昨日:“整年整月在山里睡,外面跑,春天雨水多,全身都是泥巴,两个多月没干过。吃的是野菜、杨梅、笋子和蛇……”赤子之心,钢铁其骨,在陈毅的《赣南游击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随着秋的脚步,我来到大余县兰溪村——陈毅元帅的旧居。80岁高龄的老人刘士华告诉我,1936年,陈毅带领红军游击队在他家不远的后山上搭棚隐蔽,雨天就住到他家二楼。那时,他母亲周三娣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送饭菜,还用草药为陈毅治好了历久不愈的腿伤。

  青山巍巍,红旗猎猎。在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下,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以英勇不屈、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战胜了饥饿、寒冷、疾病、死亡,在崇山峻岭、千崖万壑间,夏顶酷热、冬冒严寒,昼行森林、夜宿山洞,坚持与多我数十倍的敌人斗争整整三年之久,直至第二次国共合作,才告别曾经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踏上北上抗日的征途。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我伫立于纪念馆前,思绪穿过悠悠岁月,不禁感慨万千: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这种革命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从扬帆起航那一刻起、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密码”。

  青史如镜,鉴照峥嵘岁月;初心如炬,辉映复兴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项目建设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广告
一只甜蜜的橙子在中国转动
脐橙园
南国烽烟举红旗
悠悠水西街
朝霞
芙蓉江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