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访群众心中,他是一心为民、值得信赖的朋友;在领导和同事心中,他是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老师傅”。他,就是大余县纪委监委二级主任科员张祥明。
10多年来,他怀揣着对纪检监察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信访群众的满腔热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
当好群众诉求的聆听者
张祥明常说,“我们要把信访群众当自家人、把他们的事当自家事,全力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来访群众,他常常用一句暖心窝的话、一杯热腾腾的茶,瞬间拉近了距离。遇上情绪激动的信访群众,他总是耐心劝解,心平气和做好思想安抚和情绪疏导工作,化解了一个个矛盾,解决了一个个问题。
一次,70多岁的村民曾某怒气冲冲来到信访室,反映村干部钟某利用职务便利,以他人名义套取土坯房改造补助,并帮助其不符合条件的兄弟享受低保和纳入贫困户等问题。经查,曾某反映的问题部分属实,钟某受到相应处分后,曾某仍不满意,多次到信访室理论。为彻底解决问题,张祥明主动到曾某家中走访,深入了解实情。原来,曾某和钟某几年前因误会结怨,一直耿耿于怀。此后,张祥明又多次上门调解,他的耐心倾听让曾某得到了宽慰,最终当事人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当好坚持原则的“黑包公”
在有些人眼中,信访室的工作是接访和转交办信访件的“二传手”。然而,张祥明却说,“要真正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在细心做好接访、收件、转办的同时,还必须跟踪好办理进度与质量,确保信访件办理质效,给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他敢于较真,被群众誉为“黑包公”。
去年,大余县纪委接到举报,该县某村以“借”为名侵占小组退耕还林资金。经查,果然发现了一张蹊跷“借条”,以借条为突破口,很快查明事实。但该村村集体经济困难,退款一事短期难以落实。“我们一定要督促落实退款问题,否则纪委的公信力何在?”于是,张祥明与调查组人员第一时间找到镇政府,监督推动退还了退耕还林补助款。该村小组组长王某激动地说:“感谢张主任,因为有你的督办,被村里‘借’用了十多年的退耕还林补助款得以归还,我终于可以给组里群众一个交待了。”
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群众来纪委反映问题,不一定都是检举控告事项,有可能是纠纷诉求。多年来,张祥明既善于厘清主业,对业务内信访举报件认真受理,对业务范围外信访件及时转办,又注重破解涉及诉求类信访问题症结,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冲突,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邓某与吕某是南安镇某村村民,在多年前的村庄规划建设中,由于镇村干部工作失误,将集中安置区的一块宅基地“一女二嫁”,造成他们因宅基地使用问题产生纠纷。经查属实后,大余县纪委监委对工作失误的镇村干部进行了追责,但群众的纠纷没有彻底解决。于是,张祥明主动找到镇、村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商讨解决之计,并提出另行择地对双方进行安置。最终,双方当事人安置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当好信访积案的“终结者”
重复信访问题往往案情复杂、诉求多元、影响面广、关注度高。张祥明认真梳理重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全力化解。某县肖某反映大余县周某侵吞其亲属死亡抚慰金问题,因反映的事项与信访时相隔近十年,无法收集有效证据,最终查无实据。面对肖某多年来不断信访,2021年,张祥明与分管领导多次到肖某家中,宣传《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及有关规定,希望他将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待今后收集了新的证据再反映。肖某最终接受建议,停访息诉。
面对一些重复信访问题,张祥明总能想出破解的妙招。近年来,大余县纪委监委收到多起匿名反映某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某有关问题,经查失实,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少村民仍在不停反映。为此,他推动在该村召开了由党员、小组长和部分村民代表组成的反馈会议,县纪委调查组在会上集中反馈了调查结果,县纪委信访室宣讲了有关信访举报知识。最终,了解了实情的村民不再反复上访。
一桩桩、一件件,这样的“小事”张祥明已记不清办了多少。10多年来,他始终用心用情用力践行着“擦亮窗口、永不蒙尘”的诺言。(淦季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