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惠婷 实习生沈慧 文/图
“气都喘不过来,比原来在家割稻子还累!”第一次参与5G基站施工的肖贵明把百斤设备吊装上铁塔后,汗流不止地蹲在水泥地上,而水泥地面正在太阳底下“嗞嗞”冒气。
这样的工作状态,是我市每一名5G基站建设者的日常。顶着高温酷暑,他们坚持奋战在一线,用汗水织密安全高效的5G网络。近日,记者来到赣县区江口镇焦林村中国移动5G基站建设现场,探访烈日下的“织网者”。
手拉450斤设备上50米高塔
上午9时,跟随5G基站安装管理员刘桃芳的步伐,记者踏进一片杂草丛生的山林中,山路陡峭曲折,在攀爬时还有细碎沙石滚落,极易打滑。绕过几处荆棘后,一座近50米高的信号铁塔出现在记者面前。
“你们到了!”铁塔下,施工人员郭刚笑着冲记者喊道。他正和队友肖贵明准备把一个5G基站设备吊装上塔顶。这个设备叫远端射频单元RRU,是近些年兴起的“万物互联”核心部件,外观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铁盒子,体积不大,却有50斤重,而基站天线更是重达上百斤。“建一个5G基站,总共需要安装3台RRU和3副5G基站天线,才能实现5G信号360度全覆盖。”郭刚说。
由于条件限制,所有设备只能通过最原始的人工方式,用滑轮组和绳索逐个吊装上塔顶。烈日当头,在塔下站上几分钟,记者便开始冒汗。而郭刚和肖贵明却要顶着刺眼的阳光,手上动作不断,眼睛时刻盯着设备的移动变化。只见郭刚扎着马步,双手攥紧绳索,用力往下拉,肖贵明则交替配合,一起一落,不断拉拽。“慢一点,慢一点!”塔上传来施工队队长郝东江的声音,于是郭刚放慢速度,稳住绳索。“铁塔下宽上窄,设备又都是金属外壳制品,一旦铁塔碰到设备的边缘,设备就容易被刮花、碰坏。”郭刚向记者解释。
一鼓作气地把设备全部吊装上塔顶后,郭刚和肖贵明脸上挂满了豆大的汗珠,工装长裤也被汗水湿透了,加上安全帽、防护马甲、防滑鞋的全副武装,更是令人闷热难耐。“我们作业前一定要包住全身,还要多喷几遍花露水,山上蚊虫多、毒性大,被咬后全身刺痛。”郭刚说。
记者了解到,吊装5G基站设备的作业时间,加上之前的地面组装工作,至少需要三个小时。而在抵达安装地点之前,施工人员还要扛着设备爬陡滑的山路,时不时拿镰刀把草割了开路。肖贵明是第一次参与5G基站施工,他说:“我体重就100斤,还要背百来斤的基站天线爬山,气都喘不过来,比原来在家割稻子还累。”但想想心中的使命,他咬紧牙关负重前行。“我没啥大本事,就是能出把力气为家乡建设做点实事。”
爬上50℃塔顶作业4小时
高温天气,对塔顶施工人员来说更是“烤”验。当记者靠近铁塔,一股热气直往外冒。用手握住塔杆,一阵火辣感迅速从手心传来,5秒钟都难以忍受,而此时塔顶的郝东江已经工作了3个小时。
作为这个施工队中持有登高作业特种作业证的“攀登者”,郝东江需要通过铁塔内部的爬梯,一步步攀爬到塔顶。当队友将设备拉上塔顶后,他需要完成设备固定与方位角调试。依次安装完3副天线和3个RRU后,已是上午11时,4个小时的塔顶作业终于结束,郝东江麻利地从塔上爬下,解开身上的安全绳,脱下厚重的绝缘手套,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从事这个行业也有15年了,已经记不清爬了多少次铁塔,安装了多少个设备。刚开始那会儿还在安装2G,现在安装5G,作为一名通信网络建设者,我感到很自豪!”
“设备安装难吗?”记者问道。郝东江用手比划着描述:“这座铁塔上有一根比较粗的抱杆,抱杆上有设备挂件,用螺丝将设备固定在挂件上,根据施工图纸所示方位角,将设备和线缆连接,再拧紧螺丝。”此次焦林村5G基站的方位角是0°150′280″,对于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而言并不算困难,“比较难的是把基站安装在路边的景观塔,就一根圆管上去,没有抱杆辅助。”郝东江一边说着,一边从包里翻找矿泉水,黝黑的手上有几处深浅不一的伤疤。“受伤是经常性的,磕磕碰碰避免不了,我的手现在还肿着,就是前几天搬设备时砸到的。”他打开矿泉水猛喝几口,“安装一个基站,我们施工队三人喝上一箱24瓶的矿泉水都不解渴。”除了大量的水需求,他们一天还至少要喝上12支藿香正气水以防中暑。
在近50℃高温的塔顶连续作战4个小时,对郝东江来说是小菜一碟,呆上六七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五六米直径的塔顶就是他的“办公室”和“餐桌”,由于铁塔多在山间,山高路远,常常找不到吃饭的去处。“我们就带点面包,饿的时候吃一点,再喝点葡萄糖水补充体力。”他说,最舒服的时刻莫过于塔顶吹来一丝微风,片刻的凉爽令人难忘。
全市累计开通1.3万个5G基站
当郝东江在塔上挥汗如雨时,地面上的队友则负责塔下机房的基站设备安装、光纤线缆连接和设备引电工作。只见刘桃芳拿着光纤线缆走进机房,爬上梯子,开始进行线路布放,“拿过铜鼻子”“13、14号钳子”“给我扎带”……大家默契配合,一个小时后,大功告成。经网络调测确认,5G信号顺利传输到机房,整个基站开始运转。
刘桃芳告诉记者,基站并不是安装在铁塔上就能发挥作用,还需要室内机房来辅助。机房机柜中有基站的“大脑”——基带处理单元BBU,它与RRU、天线等室外设备协同工作,完成信号的发送和接收。BBU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通过光纤发送给RRU来生成射频信号,再通过天线发送给手机。反过来,手机发出的信号也要通过天线接收,经过RRU的初步处理,再通过光纤传输至BBU来提取信息。
“5G与4G相比有何不同?”记者好奇地问道。刘桃芳介绍,5G基站相对于4G,体积变小了,容量增加了,天线通道数量大幅增多。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性,使5G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由于5G基站采用的是高频短波,信号穿透能力有限,在一些高楼大厦密集区域,除了利用现有的信号铁塔组建宏基站,未来还要布局更多的微基站,配合楼宇内的室内分布系统,才能实现5G网络的无缝覆盖。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东风,我市5G网络建设快马加鞭。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今年我市拟开通3000个5G基站,上半年已开通1834个。为抢抓工期,郝东江和队友们这一个月来仅休息了三天。暑期天气炎热,设备安装又不能在雨天和夜晚进行,所以他们每天必须趁早施工。“早上4时半起床,5时从家里出发,天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有一次晚上快11时才回去,吃个饭洗个澡倒头就睡。”郭刚说。
每一滴汗水,都是为数字赣州建设而不懈奋斗;每一次接力,都是为市民享受更好的通信服务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1.3万个。“现在安装的这个基站,可以让焦林村方圆二公里都覆盖5G信号。”头顶热浪,郝东江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我们会更加努力,助力5G新基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