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书福 见习记者蔡文杰 彭婧 通讯员刘于云 文/图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十年间,我国教育事业变化日新月异,有目共睹。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全方位促进乡村教育发展。这十年,无数乡村教师扎根农村,见证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十年巨变,赣县区田村镇中心小学教师李光红就是其中一位。李光红是赣县区田村镇五陂村人,2003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乡村小学担任英语老师。由于各村小缺少英语老师,多年来,他时常骑着摩托车下村送教,人送外号“走教”老师。近日,记者前往田村镇采访了李光红。
教学设施焕然一新
采访当天,李光红回到儿时母校五陂小学送教。在四年级教室里,李光红正在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英语课,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跟着多媒体“老师”读单词,抢答问题。
下课后,得知记者来意,李光红感慨道:“这十多年来我一直都在乡下任教。要说乡村教育这十年变化,我有切身体会。”说完,他领着记者在校园中一边参观一边介绍:“十年前这里都是泥土地,校舍还是土坯瓦房,窗子也破破烂烂的,冬天学生冷得瑟瑟发抖,我们老师就用报纸把破窗糊住,避免风吹进来冻着孩子。”而如今,校园俨然是一座美丽的花园,整齐的绿化带、平整的水泥操场、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楼走廊、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还配备了图书室、电脑室、多媒体等现代化功能室,村小的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都是大变化,我们教学中的变化更多呢!”李光红一边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两根粉笔一边说道,早几年老师用的是石膏粉笔和墙壁黑板,每次在黑板上书写,白色粉灰四处飘散,长此以往,不少老师因此患上了咽喉炎。学生也不愿坐在靠近讲台的位置,怕跟着老师“吃灰”。现在,老师用的是无尘粉笔,课堂上不再灰尘飞扬。而且黑板也更新换代了,早年的水泥黑板已被淘汰,现用上了墨绿色的黑板,有的还有磁性,可以粘贴挂图,且不会反光,使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角度看清楚板书,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
“十年前,多媒体教学只在城区学校见过,现在大多乡村小学都用上了。”李光红说,之前上课是“口口相传”,最多带一些图片、卡片等简单的教具帮助教学。课堂上老师不厌其烦地说教,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精疲力尽。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可以进行远程教育,互动性、场景性、带入性很强,学生们学得愉快有兴趣,老师教得轻松有激情,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优质教育普惠农村娃
李光红坦言,这十年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确实很大,对农村教育尤为关怀。他说,以五陂小学为例,因为是山区学校,学生居住分布稀散,最远的学生家中距离学校有十几里路,中午无法回家,只得早上从家中拎着盒饭来学校用午餐。老师不仅要为学生上课,还要为学生生火热饭,老师累得够呛,学生吃得也不安全。2012年国家为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免费提供营养点心。2018年10月开始免费提供营养午餐,学生再也不用提着盒饭来上学了,老师也不需要再当“厨娘”了。
“十年来,要说教育改变,‘双减’定是热门话题。”李光红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用10年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去年实施的“双减”政策已见成效:学生的书包更轻了、作业变少了、课后服务内容丰富了、体美劳课程更加发挥出育人作用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报告听后让人振奋,乡村教育事业大有可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中共党员,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守三尺讲台,不断守正创新,为乡村教育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李光红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