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长的茶席

  □小唐子

  很遗憾,学生时代的我无缘聆听魏校长的课,按辈分他是我的师爷爷。庆幸的是,在好友的引荐下,我也成了魏校长的小友,不但到龙南中学聆听过他为老师们开设的《道德经》系列讲座,还经常受邀到他家里品茗聊天,享受VIP私教待遇。

  校长有个书斋兼茶室,取名“知守庐”,“知守”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校长之睿智可从中略窥一二。“知守庐”装修得简洁雅致,内有书柜一扇,多是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中间那张长条形原木茶台就像一张古朴自然的讲台。我在校长的茶席上品茗闻道如沐春风,学到了许多课堂之外的知识、道理。

  校长的茶席,是朋友们的聚会之所。隔久了不见,校长总会邀我们相聚喝茶,常常是我们人还未到,茶已飘香、茶点已摆上一二碟。校长人缘好,交友无数。他的茶席上,有篆刻家、书法家、音乐家、作家,有教师、学生,有公务员、企业家,也有花匠、厨师和我这样的打工者,50后至00后不等。校长手执茶壶,一边为大家斟茶,一边适时地引导、穿插话题,使得大家在一起如老友相见,毫无拘束。

  有一天,朋友们在一起品茗论茶。有朋友说得很专业,说品茶要看品相,观汤色,闻香气,咂滋味,并且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品鉴标准,但如我这样的门外汉听了还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校长随手翻出黄庭坚的《品令·茶词》一文,读着:“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校长认为好茶的标准不必拘于教条,它就是黄庭坚描述的那种“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的感觉,茶必然会越喝越淡,但情却可以越聊越浓。

  校长的茶席,是文友们创作交流的沙龙。小斌哥的原浆散文出版,大家热烈讨论,校长毫不吝啬地表白他对小斌的喜爱。他说小斌对农村生活的敏锐观察和他充满个人独特感情的表述,使作品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得知“三眼兄”在创作民俗类专题,大家主动提供线索,交流素材。有时校长看了我写的小文,也会主动谈一些感受,告诉我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我记得有一次他给我们讲如何写人物特征,用自己的经历为例:主人公是我们共同的朋友王总。有一次,校长请客,约了王总夫妇。不巧王总临时有事,叫夫人先行赴宴。可王夫人没见过校长,就电话问校长长什么样?王总答“看见身材像我、门牙像你的便是”,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王总身高和校长相仿,都只有一米六,校长和王夫人都长着一对兔牙。校长说,王总抓人物特征多准,表述多简洁又让人明白。

  校长的茶席,也是我们的问题咨询室。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当我们遇到生活的难题时,他总是帮我们梳理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我和另一朋友都是做文字工作的,有时会吐槽材料太多,难以一一处理到位。校长告诉我们,作为部门领导,要抓大放小,紧紧盯住事关全局的、上级格外重视的材料,亲力亲为,其他的材料就可以放手让下属去处理,什么都想完美,只会让自己心力交瘁又效果不佳。我牢记着校长教的秘诀,处理起来果然事半功倍,自己轻松了,下属又得到了锻炼。

  校长一生经历多个岗位,阅历丰富,尽管头衔常变,但他最喜欢的称谓是“老师”。我注意到,校长在外面发表的文章,大多用“中学高级教师”的身份,我仿佛体会到一点“知守庐”的深意。

  校长已退居二线,记得他卸任当天在茶桌旁发了一条诙谐幽默的信息到朋友圈:“昔日强捉马负犁,而今终解颈头轭”,还配了图作注脚。如今校长又发展了新的爱好,以带带小孙子、种菜养花为乐,闲暇之时习小楷练心、写文章寄情。

  一方茶席,乾坤人生。教育专业出身的校长说,愿自己出走半生,归来仍是教师,我觉得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文化客家
   第07版:赣江源
   第08版:文化旅游
红肉香里庆丰年
江南宋城(中国画)
老酒
校长的茶席
大院里的女人
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