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

  □邱蛟龙 刘平生 梁明钦 王婷

  近日,在位于赣州蓉江新区潭东镇迳背村的集中育秧中心大棚内,一盘盘健壮的秧苗整齐地铺放在地上,满目翠绿,长势喜人。

  刘剑钦和他的家人不停穿梭在厚厚的“绿地毯”之间,忙着给潭东镇种粮大户朱秀麟运输秧苗。只见他熟练地将一整块根系发达粗壮的秧苗卷起来,放入运输托盘中,三卷一盘,放满了就搬放到运输车上。“这些秧苗生长了20天左右,卷起来不会散盘,不掉边、不掉角就可以拿去插秧了。”刘剑钦介绍说。

  出生于1991年的刘剑钦是潭口镇洋山村人,也是蓉江新区小有名气的“新农人”。刘剑钦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他曾在江西农业大学就读植物保护专业,主攻方向为植物昆虫病理,毕业后从事了六年农业相关工作。2020年蓉江新区大力发展农业,号召大家开荒种粮,同时加大了农业补贴和机械补贴,刘剑钦抓住机遇,全身心投入到家乡的农业生产中。

  “刚开始我也没有种田经验,迎面而来的困难就是机械操作。”为了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运用,刘剑钦专门花了几天时间到吉安市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并在之后引进了育秧流水线,陆续购买了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全套装备,逐步获得了初级农民职业证书、江西省机械化育秧专家等证书,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掌握农业新技术的“新农人”。

  去年,赣州蓉江新区农办找到刘剑钦,希望合作建成集中育秧中心,他二话不说应下。于是在2022年7月,潭东镇迳背村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建成,成为蓉江新区首家机械化育秧中心。如今,育秧中心拥有播种流水线、种子处理区、秧盘堆放区、暗化催芽室、辅助功能区等5个功能区,现有大棚20亩,高速插秧机7台、秧盘7.5万片,可供3000亩大田早稻秧苗使用。

  “我们的优势在于全程恒温化管理,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湿度使秧苗在一个适宜的环境里生长。”刘剑钦介绍,“另外,我们是全部使用育秧基质育秧,不含病虫害和草籽。同时,机械化操作的生产效率更高,按传统方式育秧的话,两三个人一天可育五亩地左右,我们五个人的生产流水线,一天可生产200多亩的大田秧苗。”

  作为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新农人”既是农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谈及今年打算,平日里略微腼腆的刘剑钦此刻信心满满地说道:“今年已经初步完成育秧中心的扩大,面积实现翻倍,下半年我要多争取一下,多一点场地,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为农民减少劳力、增收增产,为家乡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融湾
   第05版:工业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综合
   第08版:科教
“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
监督筑起地质灾害防线
图片新闻
赣州中学38名学生获一等奖
追回被挪用的组集体资金
找准调解“窍门” 巧解涉企纠纷
巡回法庭进村居 以案普法暖人心
九江银行章江小微支行打造银企合作新局面
举办人民陪审员培训班
图片新闻
已征众厅首次通过写字楼安置
南康区唐江镇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