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陈小兵 通讯员刘德福 文/图
起垄覆膜、开口种苗、围土浇水……近日,宁都县易堂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该校五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种植白菜,体验劳动的欢乐。
宁都县易堂学校将基地实行“分块到户”“承包责任”,让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参与翻土、挖坑、撒种、栽苗、浇水等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近年来,赣州市教育局通过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加快构建学校“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日前,南康区龙回镇仓下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出成果,义卖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在经历了播种、浇水、施肥、拔草等辛勤劳动之后,生态农场迎来收获时刻。学生将蔬菜采摘下来,在完成了择菜、选菜、装菜一系列工序后,将新鲜蔬菜整齐地摆放在校门口的摊位上。义卖开始了,家长和老师们纷纷抢购,很快蔬菜被售卖一空。这次义卖活动所得爱心款将全部用于购买学习用品,捐给有需要的学生。采摘义卖活动,既让学生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让学生奉献了一份爱心。
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赣州各学校积极探索“劳动+育人”模式,纷纷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创造幸福的意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不少学校利用有限的校内空间打造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让学生真正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
“很喜欢上劳动课,劳动课既让我们感受了传统文化、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也增强了劳动技能。今后,我要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珍惜劳动成果。”于都县利村中学七年级学生陈林说。
于都县利村中学老师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现场教授学生了解认识制作艾米馃的主要原材料——艾叶。学生们动手采摘艾叶,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煮艾叶、揉面、压皮、包馅……制作现场,老师手把手耐心示范,学生学得有模有样,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在赣县区大田中心小学,学校组织少先队员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帮助农户种菜、除草、喂鸡,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孩子们感受成就感,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市教育局把劳动教育纳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印发《赣州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一体设计、统筹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着力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出台培育创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落实中小学学年劳动周制度、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等措施,逐步构建系统配套的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家庭劳动教育指导体系、校外劳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出台劳动教育任务清单,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开齐开足上好劳动教育课程。
目前,赣州各学校因地制宜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搭建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平台,打造劳动教育新课堂,拓展劳动教育新形式,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创造、增长知识、收获成长,让劳动教育在校园里“开花结果”。赣州蓉江新区潭东中心小学通过开展“丰收节”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会昌筠门岭中心小学将劳动教育内容融进课堂,以“课堂+基地”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动手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兴国县第二幼儿园开辟了种植区,通过开展劳动实践,让幼儿感悟和体会劳动的价值,培育孩子们的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