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石平
端午节的龙舟竞赛,是地处九连山下的龙南杨村最为盛行的传统习俗之一,俗称“划龙船”。据老辈人讲,自客家先祖南迁过来就一直传承着这种习俗,具体起源于哪个年代已无从查考。
自打记事起,每年的端午节,像过年般热闹。女人们忙着做叶斋米粄,上山采香艾、折桃枝挂在门边驱鬼护神避邪;男人们则杀鸡鸭、破鱼,猪则由生产队里集体宰杀,然后分到各家各户。开午饭时,五荤上台,十碗八盘,满桌丰盛。在那物资匮乏的年月,一年很难饱餐几回,细伢子吃起来像赣州人续香肠般,吃得肚圆肠满。午饭后,我们姐弟妹几个在母亲的带领下,步行到杨村圩看划龙船比赛。出发前,母亲先用雄黄酒涂抹我们每个人的脸和手脚,说是能驱邪消灾。到了划龙船的池塘出水口处,母亲又叫我们用池水洗手脚,说是祈求龙船老爷保佑平安,尔后才去看龙船比赛。那时人小不谙世事,只会凑热闹,哪里人多就往哪里钻。只闻锣鼓咚锵、鞭炮噼啪。岸上一片欢腾,水中浪花飞溅,两条龙船如离弦之箭,争先恐后向前猛冲。站累了便挤出人群,搜出兜里母亲给的一两毛钱,到路边的摊子上买点桃子、杨梅或挑几片酸酒蘸黄瓜,和姐弟妹们一起解解馋,仅此就十分满足了。
记得在上世纪的80年代间,有一年我回家探亲正赶上端午节,再次观看了杨村人原汁原味、独具客家风情的龙舟盛宴。杨村没有大江大河,只能在这15亩开阔的池塘里举行龙舟赛事,虽似“螺蛳壳里做道场”,却也能掀起翻江倒海般的磅礴气势。听母校的赖老师讲,五月初一这天,是龙船下水的吉日,要先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请龙神出来,大家打躬作揖,唢吶鼓乐开道,旌幡罗伞护拥,鞭炮趸子声响,浩浩荡荡沿鲤鱼街绕行一周,最后由青壮后生推着龙船下水。
到了五月初五那天,各村各围选派的青壮年男女选手,早早来到比赛现场,进行赛前的热身演练。那阵势,就如当年周大都督在烟水亭点将台上操练水军一般,旌旗蔽日、锣鼓喧天。到了正午吉时,几番土炮趸子隆隆,响彻云天。从十里八乡赶来的男女老少穿戴节日新装,早已齐集在那口大池塘周围,等候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比赛规则是:先抓阄或抽签进行分组淘汰赛,最后是冠亚军决赛。现在老家的祠堂墙上还挂有当年蔡屋村男子组夺得龙舟竞赛冠军的一面三角锦旗。比赛开始,趸子一响,鞭炮、鼓乐齐鸣。只听一声哨响,两船队员挥桨拨水,船头鼓手擂鼓催征,船尾艄公紧握舵把目视前方。开始两船齐头并进,渐渐地拉开了距离。前船疾驶,后船紧追。你追我赶,奋力划桨向终点冲刺。此时,大池塘周围人山人海,连矮寨岭上也人头攒动,加油声、喝彩声、欢呼声震耳欲聋。身子挤前再挤前、眼睛睁大又睁大、双脚掂起再掂起、脖子伸长又伸长……都想捕捉住每个精彩瞬间。此情此景,真如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所描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曾拍摄过杨村太平客家人的端午节龙舟赛,专题片在全国播放。据老家亲友说,这几年来农村面貌大变样了,全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的龙船比赛比以前热闹精彩多了。我听了非常高兴,也想趁有生之年再回故乡,饱赏一下杨村富起来以后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