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年—1073年),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职,有政绩。中国理学家程颢、程颐少年时期的老师,中国著名哲学家,中国理学鼻祖。
周敦颐性情朴实,他曾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敦颐最为后人广泛熟知的是他的那篇《爱莲说》。周敦颐一生钟爱莲花,每居一地,都要于堂前凿池种莲,他以一种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以莲自喻,表达自己特立独行的高尚人格和清廉之志。此后,莲花就成了清雅、高洁、淡泊的代名词,“出淤泥而不染”也成为莲花最具代表性的特质。
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不染、清净,宋代理学家以儒解禅,对莲花的“不染”进行本体思考,莲花成为士大夫人格象征。周敦颐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而莲则是花中的君子。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越来越少了,像他这样爱莲的人,大概也就更少了。表面上是在写莲花,但实际上是向众人展现自己的心灵,是对于自己心灵的一种诉说,也在阐述做人的根本之要。周敦颐用三种花分别暗喻了三种人生的价值追求,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对庸俗世态的憎恶。
以莲花喻君子并侧重于“出淤泥而不染”,是强调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君子来说,环境可以不如意,但人格必须高尚。人生在世,不能被物欲所遮蔽,应该有一片精神上的净土,有一处精神上的美好家园。
北宋政治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党争”。北宋“党争”始于熙宁,周敦颐身处官场,关注朝廷动向,但是能够“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是一位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具有独立人格的君子。他不避世,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如其人,真正做到了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任虔州(今赣州)通判时,把通判署中居所命名为“濂溪书堂”。知己赵抃曾作《题周敦颐濂溪书堂》,赞道:“主人心渊然,澄彻一内外。”
周敦颐为官清廉,不慕名利。做了几十年的地方官,把收入基本用来救济朋友和穷人,自己粗茶淡饭,家无余财,有时候到外地去连车马费都出不起。到晚年时,周敦颐积蓄无几。一次病重时,友人来看望他,发现他家中“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清贫如斯,周敦颐却所得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友”。而且他重视教育,在虔州也开设了濂溪书院,所剩无几的积蓄也用以开办学校、修缮学堂。
在学问上,他是宋代理学的开山人;在文章上,他写出了《通书》《太极图说》等惊世之作;在教育上,他是理学奠基者“二程”的导师;在能力上,他初出茅庐,就令“老吏不如也”;在品格上,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崇拙而耻巧;在仕途上,他“以洗冤泽物为己任”……正所谓,“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记者穆宇清 实习生李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