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
时值立秋,赣县区五云镇南田村的夜饭丘,稻浪正翻过最后一道山梁。
“立秋了,你们又要走了哟。”八十二岁的曾宪财吧嗒着烟杆,望着房厅里忙进忙出的燕子,眼里有太多不舍。一旁的老伴林才秀,低头捡拾着晒了好几天的红辣椒干,准备过几天拿到圩镇上去卖。老两口有两个女儿,虽都嫁在村庄附近,偶尔也会回来看看,但更多的时候是两位老人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
从春燕归来,到秋燕南飞,老两口与燕子相伴的时光总有数月之久。每年开春,老人便翘首盼着燕归,仿佛又多了相依为命的伙伴。
一个、两个、三个……房厅里,勤快的燕子足足垒了十个窝。这些窝一个个口小腰粗,倒扣在天花板与墙的接驳处,很是精致。燕子筑巢的材料取自田野、河滩的泥土,混合着干草,被它们一口一口地衔回,精心垒筑成窝。这些窝各有千秋:有的借助墙上的灯泡起势,有的依靠老窝再形成新窝,有的索性直接在天花板上起垒。曾宪财怕天花板上的窝会掉下来,赶紧织了一个篾排子托住。这些燕子窝的颜色深浅不一,或许是取材于不同地点的泥土所致,又或许是燕子有意为之。仔细观察,同一个窝都好几种色调。曾宪财解释道:“这种燕子叫蛇燕,和普通家燕不同,它们的窝更精致复杂。”
在客家传统文化中,燕子来家里筑巢被视为吉祥的征兆。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燕子会挑选人家,特别青睐干净整洁、勤劳和睦的家庭。曾宪财家确实干净整洁,老两口每天都起得早,老伴林才秀会把屋子里里外外清扫一遍,包括门口那几十米长的入户路。曾宪财则到马路对面的菜园侍弄蔬菜。大门一开,燕子们立即忙活起来,在田野间忽高忽低地捕捉飞虫。想来,若是户主好吃懒做,闭门酣睡,这些燕子怕是连虫影都难觅了。
曾宪财喜欢家里有燕子,看它们灵巧的身姿、听它们婉转的鸣叫,虽然也有烦心事——燕子频繁拉屎,弄得地面很脏,但他们两口子仍每天耐心地清扫鸟粪。曾宪财和林才秀于20世纪60年代结婚,没过几年就盖了栋土坯房。“第二年春天,燕子就来了!”回忆往昔,林才秀眼里闪着光。数十年来,夫妻俩相敬如宾,从未红过脸、吵过架,更别说干仗了。
有了燕子窝,生活便有些不同。刚开始时,鸟粪掉进了刷牙的茶缸里,曾宪财便动手在燕窝下搭了一个支架,蒙上一层塑料膜,问题就解决了。如今燕子窝增加到十个,家里热闹非凡,燕子往来穿梭,都数不清有多少对在这里安家了。前段时间,两只雏燕不小心掉将出来,曾宪财找来梯子,颤颤巍巍地把它们放回了窝里。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屋檐下的燕子窝也越来越多。南田村历来有种菜的传统,村民早出晚归,把日子过得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前两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在村道组织安装了100多盏路灯,天黑时便准时亮起。曾宪财说:“我们都是三四点钟去菜地干活,以前马路上大货车多,过马路总是提心吊胆。现在有了路灯,视线好了,安全多了!”有村民打趣道,曾宪财家的燕子窝,是村庄发展最好的见证。
村庄里,大片大片的水稻已泛起金黄色,一串串压弯腰的稻穗颗粒饱满,洋溢着丰收的气息。菜地里,韭菜、红薯、板薯等绿意满目,藠头正在下种。稻田里,燕子在微风中滑翔,很是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