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庆坤 特约记者叶功富
章江源头水潺潺,梅岭古道梅香远。
位于赣粤边际的大余县,一座千年古邑正以文旅为笔,蘸取历史之墨、生态之绿、时代之光,在赣南山水间挥毫泼墨。
近年来,大余县按照我市“一核三区”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独特的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为基础,活化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优化游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唱响“大有可观 余韵千年”文旅品牌,全力打造成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的“后花园”和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今年1月至8月,该县累计接待游客609.3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23.56%,旅游综合收入达59.58亿元,同比增长17.42%。
A 千年古韵织锦绣
当晨曦穿透梅关古驿道的青石板,仿佛还能听见张九龄开凿古道时的斧凿之声;夜幕降临时,牡丹亭畔的杜鹃花影里,依稀可见汤显祖笔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爱情绝唱。这里既有周敦颐创立濂溪书院的理学之光,又有陈毅元帅《梅岭三章》的革命豪情,还有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烽火记忆。
历史,在这里叠印成“丝路故地、理学源地、红色圣地、生态福地”四张文化名片。
面对文旅融合的时代课题,近年来,大余县以“文化IP+全域旅游”双轮驱动,以“绣花功夫”梳理家底,推动文旅产业从“资源禀赋”向“品牌赋能”跃升——
以规划为纲,绘就全域旅游“一盘棋”。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建立“政府+企业+景区”协作议事机制,形成合力推动文旅发展;高标准编制专项规划,先后编制完成《大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余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系列蓝图;每年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旅产业的开发建设和宣传推介,先后出台《大余县影视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大余县推进引客入余的若干政策》等一揽子政策,进一步激活、释放文化旅游市场活力。
以资源为基,打造“红古绿金”精品线路。推出“红色初心游”“丝路探秘游”“福地生态游”“理学溯源游”等4条精品线路,形成以丫山旅游度假区为龙头,梅关景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南安历史文化园、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等交相呼应的“移步有景、四季可游、处处可玩”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丫山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大余县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南国烽烟举红旗——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历史陈列展》斩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精品奖。
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大余县构建起立体化的保护体系:传统技艺《大余南安板鸭制作技艺》、传统舞蹈《大余旁牌舞》等5项省级非遗项目如同璀璨明珠,民间故事《牡丹亭》故事原型、传统技艺《大余南安烫皮制作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多达8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录闪耀着南安罗汉舞传承人吕世荣、核微雕技艺传承人胡润生等4位匠人的智慧光芒。江西南安板鸭有限公司等传承基地,让古老技艺在现代市场中焕发新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余县创造性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非遗传承,开发的“红色研学+非遗体验”线路,让游客在触摸历史肌理中感悟信仰力量。
在这场文化觉醒的实践中,大余县尤其注重时空对话的创新表达。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的沉浸式展陈、梅关古驿道的数字化修复、牡丹亭文化的当代演绎,让沉睡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
今日的大余,正以文脉为轴,铺展一幅“千载雅韵承古今”的文旅长卷。
B 光影交错绘华章
在荡坪钨矿老矿区,留存的500余栋上世纪50年代老建筑静静矗立,成为《战刀屠狼2》《底线之上》等影视剧的天然片场。
知名演员徐光宇与大余文旅、大余宣传和丫山景区共创的《程局长有什么指示?》视频,抖音播放量达38.5万次、点赞8000余次。
热剧《县委大院》编剧王小枪在大余居住半年实地考察撰写剧本。
…………
当传统文化遇见现代传播,大余县找到了文旅融合的新支点——影视产业。依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口支援的政策东风,大余影视产业的春天悄然来临,大余的历史人文、青山绿水跃上银幕。
对标深圳建立影视产业发展扶持机制,大余探索构建“剧本孵化-拍摄-发行”全链条政策体系——
出台《大余县影视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设立500万元专项产业扶持资金,对电影、电视剧、微短剧等全形态影视作品,在住宿交通、场地设备租赁、服装道具租赁、提供设置道具及后期制作、场景和影棚建设、上映发行等全链条全流程奖补。
聚焦影视项目公司注册、审批、政策兑现流程,创新“专人专班”跟踪服务模式,提供全程无忧的“绿色通道”服务,推动影视项目立项、拍摄许可等关键环节“极简审批”,实现审批提速25%。
成立影视产业专班,提供“一对一”服务,做到前期精准匹配场景资源与政策解读,中期高效协调场地、群演招募及“服化道”对接,后期专业指导补贴申报与奖项申请,实现全周期压缩沟通成本50%以上。
在场景打造上,大余县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荡坪钨矿老矿区的年代感、西华山矿区的工业遗迹、丫山的生态秘境,构成横跨百年时空的取景矩阵。这种对工业遗存的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赋予其新的文化功能。正如徐光宇在拍摄间隙感慨:“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写着故事,每一片云海都能入画。”
从《深宅蔷薇猎心计》到《逃出N号房》,从《战刀屠狼2》到《底线之上》取景,大余影视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24年至今,累计拍摄短剧12部、电影3部,带动就业10000余人次,带动文旅消费近千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影视产业与文旅经济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剧组拍摄期间的吃、住、行消费直接拉动县域经济,影视取景地的曝光则带来持续性的客流增长。《底线之上》在丫山拍摄期间,带动景区搜索量激增300%,印证了“影视IP+文旅场景”的强大生命力。
大余,正以光影为媒,让千年文化在镜头中重生,让山水城乡成为永不谢幕的片场。
C 山水赛场竞风流
2024年首次引入越野e族江西大余森林英雄会,设置了T2挑战赛、河道赛、场地攀爬赛等6项赛事,吸引全国8000名越野爱好者、3253辆越野车驰骋于山林之间,配套森林音乐会、汽车文化展等活动,5天内全网曝光量超3亿人次,打响“南方越野赛事目的地”名号。
2024年举办第五届森勇毅径马拉松越野赛,首创“半程马拉松+山地越野”组合赛制,赛道串联牡丹亭文化园、丫山等核心景点,吸引4个国家、16个省区的4000余名选手用脚步丈量着“红古绿金”的魅力,奠定了“森勇毅径马拉松”特色IP基础。
第二届越野e族江西大余森林英雄会、第六届森勇毅径半程马拉松越野赛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分别定于10月2日、10月19日开赛。
…………
这些赛事,不仅是速度与激情的较量,更是文旅经济的催化剂。赛事期间,大余县城酒店入住率升至85%以上,餐饮消费增长300%,衍生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以赛事为媒,以山水为台,在大余的版图上,体育赛事正勾勒出全新的经济版图,让“流量”变“留量”,“赛事热”带动“产业兴”。
在赛事策划上,大余县展现出精准的市场洞察力:越野赛事主打“文旅狂欢+自然野趣”,森林马拉松突出“文化打卡+生态体验”,自行车绿道则融合“运动健身+田园风光”。这种差异化的赛事设计,精准匹配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正如参赛者李先明所言:“在这里奔跑,不仅能挑战自我,更能读懂一座城的历史与温度。”
赛事经济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对消费场景的重构。大余县创新“赛事+文旅+消费”深度融合模式,在比赛现场设置非遗市集、美食长廊、文创展销,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更令人欣喜的是,赛事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东富集团在大余县未来PARK设立了奇瑞汽车的全视觉直播大楼,越野一族(江西)文旅产业有限公司落户大余县未来PARK,形成“赛事牵引、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
在赛事运营的专业化道路上,大余县同样蹄疾步稳。引入专业赛事公司运营森林英雄会,通过冠名权拍卖、广告招商实现赛事盈利;建设汽车新媒体中心、国际汽车运动中心,打造全天候赛事综合体大余县未来PARK。这些创新举措,使大余县逐步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生态。
从梅关古驿道的千年回响,到丫山云海的当代诗意;从影视镜头的光影流转,到赛道上的速度激情——大余县的“文旅+”跨界融合实践,正是文化自信的时代注脚。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在保护与开发的天平上寻求最优解,在传承与发展中书写新传奇。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不仅是诗意栖居的生态福地,更是创新创业的发展热土。诚邀天下客,相约大余,共鉴“大有可观”的今日盛景,共绘“余韵千年”的未来华章。
(本版图片由大余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大余名片
“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
“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中国宜居乡村典范县”
“中国候鸟旅居小城”
“全国文明城市”
“江西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单位”
“江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