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箩,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
从小到大,在我们兄弟姐妹眼中,爸爸是知识分子,有文化。而妈妈不识字,没文化,只会干活,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干活。
然而八年前爸爸的去世,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妈妈的看法。妈妈不仅很勤劳、能吃苦,而且有文化、通情理。妈妈和爸爸感情忒好,尤其到了晚年,无论是买菜散步,还是走亲访友,二老都形影不离。爸爸去世后,妈妈一度非常悲伤和消沉,尤其感到孤独和寂寞。为解妈妈的孤寂之苦,不管工作多忙,我总要隔三差五去哥哥家,陪妈妈聊天,听她讲从前的故事。也正因如此,我才渐渐地发觉妈妈很有文化。每次和妈妈聊天,她嘴里总会不时冒出三两句“名言警句”。于是我多了一个心眼,陪妈妈聊天时,妈妈一旦说出“名言”,我即用手机将它记录下来。不出半年,竟然积累了近百条。
妈妈的这些“名言警句”并非来自古贤圣书,而都是些俗话俚语,诸如“真就真、假就假,砖就砖、瓦就瓦”“十粒糯米九粒精,除了爷娘姐妹亲”“檐前雨落水,点点照旧痕”等等。这些话其实我们小时候也都曾听妈妈说过,而现在再听妈妈讲,发觉句句都颇具内涵,很有教育和启迪作用。“檐前雨落水,点点照旧痕”,不就是告诉我们,对待父母长辈要有孝心,否则你的子孙后代也会像“檐前落水”一样,跟着你不孝。
发现妈妈很有文化,还因为妈妈似乎有讲不完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源自哪里,据妈妈说,结婚前主要得自老人前辈之口,结婚后基本上是听我爸爸读书看报时讲述的。妈妈的故事都特别有意义,确实经典。比如她讲的“猪笼的故事”,说从前一户人家很穷,他的母亲重病快要死了。有一天他把母亲装进猪笼,叫儿子一起抬着谎称“带奶奶去看病”。当走到一条小河中间时,他让儿子放下来。儿子不解:“这样奶奶不是会被淹死吗?”他对儿子说,家里穷,没钱给奶奶治病,也买不起棺材,无法掩埋奶奶,所以干脆让河水把奶奶和猪笼一起冲走。儿子不肯,父亲执意。无奈之下,儿子提出一个要求:猪笼必须带回去。父亲问为什么。儿子说:“等你老了有病,我也好用这个猪笼把你抬到这里,让河水把你冲走。”这父亲听后大恐,终于与儿子一起抬母亲去看病。小时候听妈妈讲这故事,觉得挺好笑。现在听来,特感震撼!
清代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小时候也听妈妈讲过。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妈妈还讲,而且竟能用土洋结合的普通话将那首诗说得极准:“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我惊讶不已。是啊,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每次遇到或他人遇到纠纷摩擦时,她总会用这个故事来安慰自己或劝解别人,也常常这样教导我们。
前年夏季的一天,我和弟弟驾车带着妈妈和赣南师大的一位退休老教授,一起去外地游玩散心。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老教授和妈妈一直在车上聊谈。同样地,妈妈讲着她的往事,不时插带着“经典故事”和“名言警句”。老教授一次又一次地瞪大了眼睛,后来实在憋不住了,便问我:“你妈妈究竟读了多少书呀?怎么这么有文化啊?”我回答:“我妈妈没读过书,不识字,没文化。”教授不信,我弟弟也坦言作证。老教授最后感叹道:“在你妈妈面前,我真是自惭形秽啊,我才叫没文化呢!”
妈妈的“文化”,长期滋养培育了我们,也彰显了她贤良、孝爱的美德。之前曾听爸爸讲过,妈妈年轻时奶奶对她并不好,还经常刁难妈妈,甚至对妈妈动粗。但妈妈对奶奶一直很好,尤其是在奶奶晚年,妈妈对她孝爱有加,使得奶奶很感动,逢人便夸这个儿媳很有孝心。我问妈妈原委,妈妈说:“你奶奶虽然没生我,但生了你爸爸,没有你爸爸,也就没有这个家。所以我只记你奶奶的好,不记她的孬……人要学会将心比心,人人都会老哇!”
现在妈妈已经八十多岁了,依然不忘用她的“文化”教我们做事做官。去年四月的一天,我正在上班,突然妈妈来到我的办公室,还带了她自己种的蔬菜。妈妈怕影响我上班,只坐了一小会儿便要回去。当我送她到局大院时,特意问她大石头上刻的什么字。她说“是‘为人民服务’哇”,接着还说:“这是毛主席说的话,也是毛主席写的字。你要按毛主席说的话去做喔。”听妈妈这番话,我简直要泪奔,心灵再一次为妈妈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