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明河 特约记者叶功富 通讯员叶相发
“我是一名人民调解员,要真正地把群众的困难装在心里,用耐心和细心为民排忧解难。”这是大余县南安镇“蒋大姐”调解工作室主任蒋启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今年60岁的蒋启玲是大余县南安镇一名退休干部,在基层乡镇工作了38年,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蒋大姐”。2018年10月,南安镇“蒋大姐”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蒋启玲被返聘为该工作室专职人民调解员。
“起初还是有所顾虑的,因为女儿结婚了,想帮着女儿带孩子。”回忆起为何会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蒋启玲说,“我在南安镇工作了22年,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组织需要我,信任我,我就答应了。”
蒋启玲说,调解案件要有耐心,要讲法律、讲政策,不能藏有私心。“多亏了蒋大姐,不仅解决了困扰我许久的烦心事,还让我们邻里关系恢复了往日的和睦。”日前,大余县南安镇新民村村民陈某飞对记者说。原来,陈某飞外出务工期间,村民吴某建房时,把他种的200多棵枇杷树苗拔掉了。回家后的陈某飞向吴某提出赔偿损失或恢复原貌,多次协商未果,致使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出现了裂痕。“听说蒋大姐有关调解的事迹后,我马上就过来了。”陈某飞来到“蒋大姐”调解工作室寻求帮助。
为了妥善解决问题,蒋启玲多次走访当事人、邻居、村干部,了解事情的经过。“你宅基地附近的土地并不是你个人的,无人管理的树苗不代表没有主人,未经他人同意擅自拔掉,肯定有过错……”蒋启玲从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等方面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这起纠纷就画上了句号。吴某同意在这片坡地上重新栽种200多棵枇杷树苗。
然而,调解纠纷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有的门都不让进、有的当众摔杯子、有的半夜打电话过来寻求帮助……”调解工作艰辛且不易,蒋启玲却不退缩。“‘蒋大姐’调解工作室这块牌匾,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蒋启玲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蒋启玲深知,要想调出“万家和”,必须练就“金刚钻”。于是,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了解政策,学习心理学等知识。凭借多年的调解工作经验,她总结出“稳、精、释、合”四字调解法。
“首先要‘稳’住双方当事人的情绪,按照‘精准’的标准,找到纠纷切入口,抓牢关键证据,还原客观事实。然后按照‘释’的方式,运用案例说服法、换位思考法等多种调解方法,向当事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最后向着‘合’的目的,和当事人反复沟通协调,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蒋启玲说。
“遇到不讲道理的,蒋大姐唱白脸,我就唱红脸。”一起参与调解的调解员钟文清说。蒋启玲负责“严词震慑”,而钟文清则负责“细火慢炖”,一唱一和,矛盾就更容易化解。
“每当看到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心底的充实感、喜悦感油然而生。”蒋启玲说,基层的人民调解工作琐碎繁杂,充满辛苦与汗水,但她始终奔走在调解一线,用自己的执着坚守与辛勤付出,实践着自己的诺言。2021年“蒋大姐”调解工作室协助镇里参与调解矛盾纠纷达110余起,调解成功率96%。蒋启玲及其工作室先后荣获“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赣州市第二批调解专家”“全省优秀人民调解组织”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