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我的老家在于都县一个叫段坑山的山沟里,离开那儿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于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一直怀着深深的眷恋。在心底里,在眷恋中,我最惦记的还是那条不起眼的乡间小路。
这条小路始于我们村口,终于三坊头村的小学门前,全长五六华里,打我懂事起,它就是一条在山岭和阡陌间绕来绕去的羊肠小道。小时候上学,我们每天在这条路上来回几趟,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走田埂,一会儿走河堤,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其中的滋味苦不堪言。有一年春节,我曾经回过一次老家。那时候,村里通了水,通了电,有些人家还盖起了洋气的楼房,但这条路的面貌却一成不变。我是开车回去的,车子进不了村里,后来只好把它停放在了公路边一个熟人家门口。车上带了不少礼品,我一个人大包小包地拎着回村,走一会,歇一会,把我折腾得够呛。
前几天,堂弟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他家的新房装修完工了,盛情邀请我和妻子回去喝乔迁喜宴。吸取上次回家的教训,我们这次什么东西也没带就出发了。
这天上午,车子到了三坊头小学门前,我正思忖着该把车子寄放到哪里去,一抬头,猛地发现前方有一条崭新的水泥路从岔路口向村子方向延伸着,路面宽敞、平坦、干净,别说一辆小汽车能畅通无阻,就是两辆货车相向而行也没有一点问题。妻子按下车窗,按捺不住激动地对我说:“你看,你看,路很宽阔,路两边还安装了路灯哩……”
我瞅了瞅窗外,发现不但路变了,而且路两边的田地也变了。以前的田地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中间用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田埂隔开,现在田埂不见了,小块田地整合成一大片。正是春耕播种时节,路的左边,两台插秧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散着一股田园特有的气息;路的右边,蔬菜大棚一座连着一座,家乡的土地如此肥沃,想必里面一定是绿意葱茏,瓜果飘香。
回到村里,如果不是对老家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归属,我简直要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来不及细细观赏村里的变化,堂弟家的乔迁喜宴马上开席了。在觥筹交错的欢声笑语中,我了解到村里的责任田统一流转承包出去了,乡亲们有的在经商,有的在工厂上班,有的送快递,有的干装修……工作各不相同,但收入都还不错。
吃过酒宴,妻子去了邻居家拉家常。我跟堂弟闲聊,堂弟说,这几年政府特别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大家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他还别有意味地告诉我,回村的这条路两年前就已经修好了,但还有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我没看见。说话间,堂弟把我带到了三坊头村委会旁边的小院里。这儿没有路,只有一栋三层楼房,镌刻在墙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一楼和二楼是老年人活动中心,我感觉许多张面孔似曾相识,却又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了。三楼是阅览室,这天是周末,里面济济一堂,却很安静,传入耳的尽是一片沙沙沙的翻书声。这儿的图书很丰富,科学、历史、文学、军事、医学、农艺栽培……各种书籍应有应尽。用文墨润泽生活,用书香充盈灵魂,眼前的景象让我如沐春风。我也是个书虫,对阅读有一种格外的爱好。此刻,我终于明白堂弟所说的“路”是一条什么路了,这是一条年轻人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的求学路,一条中年人凝聚力量登高望远的奋斗路,一条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幸福路。
这条路上,有鸟鸣,有花香,有火红的日子和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