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白
出生于千年古城赣州的我,会时不时沿着中山路来到建春门,看看威武壮观的建春门楼,登上历经沧桑的古城墙极目远望;或走上那条有着800多年历史、横卧在贡江之上的东河古浮桥,闲庭信步;又或许逛逛八境台,龟角尾公园,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饱览一番赣南客家人的风土人情、江南宋城的历史文化,这些每每令我陶醉。
然而今天,迎着炽热的阳光,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解放街道洪城巷社区,洪城巷社区位于章贡区中部,管辖三街二巷,即大公路、文清路、环城路、洪城巷、孟衙巷。洪城巷原名熊盛巷,是后来人们讹称为洪城巷,据清同治《赣州府志》记载:“指熊盛为洪成者,承讹也。”讹就讹呗,反正人们已经习惯了,叫洪城巷反而更响亮。进入新时代,洪城巷小区又有了更响亮的新名——丹苑小区,仍归洪城巷社区管辖。
丹苑小区真的不一样了,从西端环城路进入,抬头便是气派的小区大门,红色的“丹苑”二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走进的不是一个小区,而是一座小城——洪城,这不由得让我哼起一首经典老歌《逛新城》:“今日的阳光亮堂堂,照得丹苑放金光。”
再往里走一点,记得这里是食品公司等单位的宿舍区,如今也大变模样:楼栋之间的柴间、违章建筑不见了,代替它的是拓宽了的空间,100余个停车位,一排排车辆停放得整齐有序。抬头张望,见那宿舍楼雪白的墙面上,一长条鲜红的大字分外耀眼——“章贡红·邻里之家”,顾名思义,这里一定是社区新建的专供居民休闲的场所。
我好奇地走进邻里之家,上午时分人还不少,几个居民一边带孩子,一边聊天拉家常,还有几位老人在阅览室里翻阅书籍。我走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身边,瞧见他手里正拿着一本《江南宋城》看得津津有味。这杂志我熟悉,是内部交流刊物,还登载过我的作品呢。
高兴之余,便与老人聊了两句:“老先生是本地人吧?”
“是呀,土生土长的赣州人。”
“看来您对赣州的历史文化还蛮感兴趣哟。”
“退休在家,闲来无事正好学学,好讲给孙子听。”
我接着又问:“食堂里中午有饭吃吗?”
“有呀,待会儿人可多了,饭菜还挺可口的。”
“不是小区的居民也可在这儿吃吗?”
“可以呀,搞食堂不就是为了方便群众?待会儿你就在这尝尝。”
告别老先生,来到小区内新建的若兰广场。社区干部介绍说,若兰广场是在棚户区改造时新建起来的,许多居民喜欢在此休闲散步。取名若兰广场,是为了纪念伍若兰烈士。伍若兰是朱德的爱人,于1929年2月在卫府里壮烈牺牲,牺牲地离丹苑小区很近。
站在广场,我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伍若兰用她的青春、热血和26岁年轻的生命,谱写了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光荣人生。小区建立这个广场纪念英雄,就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激励后辈人汲取前行的力量。这不,解放街道组织居委会干部、在职党员、热心居民,成立了若兰女子队,86名队员活跃在街道社区一线,成为党建工作的指导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民情民意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是基层治理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广场随意转转,还能看见“章贡百年党史墙”“红色遗址沙盘”……这一切让人联想起赣州的历史:解放街道办事处原本就是为纪念赣州城解放设立的,是赣州市最早成立的街道之一,曾是赣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承载着四大文化——阳明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保留了大量历史遗存,生动记录了赣南的历史变迁。
老巷新貌,此时此刻,我突然明白了丹苑小区名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