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安生
近日,某县工业园区一企业主与笔者闲聊,言及今年来,县里各单位如走马灯似地频频来企业走访,让其应接不暇,疲于应对,言谈中流露出厌恶之情。
据了解,为策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双“一号工程”,推动辖区营商环境升级,助力辖区高质量发展,县里大多数单位为此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制定了实施方案,其具体措施中均有开展企业走访这一必选动作,不少单位还要求走访企业全覆盖,由此便出现了该企业主所说的现象。正如该企业主称,政法各部门一窝蜂的,今天来一个,明天来一个,均称送法上门,其实其企业运行良好,且聘有法律顾问,基本上不存在涉法涉诉等法律问题。
深入企业走访,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困难,这些出发点是好的。问题是不少单位的干部走访企业完全是流于形式,完成任务,他们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在厂区拍拍照、在办公室喝喝茶,寒暄几句,凳子还没坐热便去走访下一家企业了;也有不少干部根本不懂经济工作,对企业管理、市场运行一窍不通,在走访中说外行话,发现不了问题,不能为企业“把脉问诊”,更谈不上“对症下药”为企业解决问题;有些单位因其职能有限,了解到了企业的需求,掌握到了企业的困难,却有心无力,不能给予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多单位多部门,地毯式地对每个企业不断开展走访,占用了企业主大量经营时间,有些企业主颇有微词。此外,个别干部还利用走访企业之便,在企业吃吃喝喝,甚至吃拿卡要,助长了不正之风,增加了企业负担。
笔者认为,单位在组织干部走访企业前,先扪心自问,权衡一下,去企业走访,能给企业哪方面的帮助,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企业对干部前去走访是不是真正的欢迎。走访企业也应像精准扶贫那样,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针对企业困难,精准定位、对症下药。那种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增加企业负担,变味了的走访,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