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充分认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

  □彭婧 谢竺轩

  1931年11月诞生于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工农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始局部执政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战争年代为人民打天下,执政之后为人民治国家……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充分认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工农劳苦大众的革命斗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旗帜“是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地主阶级,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于全中国,为数万万被压迫剥削的工农兵士及其他被压迫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为全国真正的和平统一而奋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高高树起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旗帜,在局部范围彻底改变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剥削和奴役人民的历史。人民当家做主人,点亮了“东方被压迫民族革命解放的明灯”,使中国人民从中看到了翻身解放的光明和希望。到1933年秋,中央苏区发展成为全国各大苏区中版图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军事力量最强的根据地。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2年4月15日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这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妥协退让、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正式对日宣战形成鲜明对比,使身处苦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工农劳苦大众的革命斗志。

  有力推动了苏维埃区域特别是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上海建党,开天辟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苏区土地革命的威力,扫荡了一切封建的残迹,千百万农民群众从长期的黑暗中惊醒起来……农民群众第一次从地狱中出来,取得了主人翁资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示:“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崭新的人民政权,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彻底打碎和重塑,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飞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力推动了苏维埃区域特别是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国统区政治腐化、生产凋敝、民不聊生、哀鸿遍地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毛泽东盛赞:“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在是历史上任何政治制度所不曾有的。”“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他就立刻看见这里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石破天惊、从未有过的,代表着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范围的社会进步,必将经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社会变革和飞跃。

  为实现党对全国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创造了条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后,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共中央局、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党、政、军、群首脑机关均先后设在瑞金,瑞金因此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实现党对全国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创造了条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处于被分割状态的各革命根据地的中枢指挥作用,有力推动了各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的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加强,由此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新局面。党在全国先后创建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总面积40余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0余万。得到巩固、发展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对全国红军和苏维埃运动实施领导的基础和中枢。胡乔木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不但对我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加强了合法中枢指挥作用,在以后对张国焘斗争中的意义不可低估,而且对尔后与东北军、西北军开展统一战线,发表《八一宣言》和在与蒋介石谈判中取得一定的对等地位和成立各地边区政府、八路军、新四军自成系统也有重要作用”。

  为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栋梁之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我们党重要的人才锻炼平台。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在瑞金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在不同岗位锻炼成长,“大批干部重新在党内涌出,而且变成了党的中心骨干”,从而为中国革命事业进一步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曾在中央苏区工作过、后在共和国成立之初担任国家主席、副主席;政务院总理、副总理;政务委员、政务院各部部长、副部长;各省省委书记、副书记;各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兵团、各大军区、省军区副职以上职务;担任新中国成立初期首任驻外大使职务的,总计在140人以上。中国人民解放军10位元帅中有9位、10位大将中有7位,当年都在中央苏区生活、战斗过。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年的斗争中……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的有力的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孕育了伟大苏区精神

  伟大革命实践,产生伟大革命理论,孕育伟大革命精神。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以“思想建党”创造性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环境中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以“政治建军”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把旧军队改造成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首次提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形成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的雏形;形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框架;提出正确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原则;提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群众工作策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此基础上,经过系统总结和升华,毛泽东思想达于成熟。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展开和发扬光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苏区干部好作风,作为苏区精神在干部身上的体现和在群众工作中的反映,同样也是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党风廉政建设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法治
   第07版:教育
   第08版:知行
充分认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
为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青年力量
紧扣三项特性 推进新时代老干部工作
学“深”一些 “赣”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