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急救人”的一天

  □记者刘元元 文/图

  生命至上,急救先行。日前,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来到赣州市医疗急救中心第二急救站,亲身体验“急救人”的24小时。

  晨光初照

  当日早上8时20分,即将到换班时间,在院前急救值班室,医生张春梅正整理病历,准备跟下一班次急救人员交接,而这一刻,距离她结束上次急救任务不到3个小时。8时30分,两组人员进行换班,记者见到了本班次的医生刘荣妹和护士徐冬梅。对接工作一结束,两人走到救护车内,认真检查氧气枕、心电图机、转运呼吸机等仪器设备。和普通救护车不同的是,这辆车接入了“5G+区域智慧急救”系统,通过车内的5G医生工作站可远程救治危急重症患者,实现“上车即入院”及院前院内诊疗一体化。检查完仪器设备,记者跟随她们回到办公室。

  “滴嘟、滴嘟……”上午10时18分,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在值班室响起,驾驶员刘俊立即从休息室跑到车旁,打开车门、系安全带、启动车辆,动作一气呵成,紧接着刘荣妹、徐冬梅也迅速上车。“是手和脚受伤了吗?有没有出血点?我们在来的路上。”一上车,刘荣妹便给伤者家属打去电话,了解伤者的具体情况。3分钟后,急救车到达现场,刘荣妹对伤者进行身体检查,经与家属沟通,三人把伤者抬到救护车上,转运至医院。

  正午时分

  接近午饭时间,没有警报声的值班室很安静,急救小组也能按时吃上饭。下午1时14分,三人再次接到指令,前往章贡区中医院,一名孕妇腹痛,有临产的症状,转运途中,刘荣妹和徐冬梅持续监护胎心、给予吸氧,并用垫子抬高孕妇臀部,仅用了6分钟,就安全将孕妇送达市妇幼保健院。

  回到急救站,急救班组迎来短暂休整,徐冬梅赶紧烧上一壶水。8月的赣州,热气蒸腾,对于急救人员来说,长时间暴露在室外,及时补水很重要。刚坐下来,记者就注意到刘荣妹和徐冬梅身上的长袖已经被汗浸湿。这么热的天,为何还穿着长袖?“我们日常上班都喜欢穿长袖,夏天能够防晒,工作服的面料也轻薄,不会太热。”面对记者的疑问,徐冬梅这样回答。下午5时8分,距离上次出车3个多小时,急救小组又接到任务,帮家属把老人送到医院。

  夜幕四合

  “晚上9时到次日凌晨4时,是急救站最忙碌的时候。院前急救是生命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值班期间一直都处于紧绷状态。”时间来到晚上8时40分,根据以往的经验,刘荣妹告诉记者。第二急救站位于章贡区绵江路,周边小区、商场、小吃街较多,夜晚人流量大,急救需求也随之增加。

  晚上9时38分,警报声中,又一场急救即将展开。刘荣妹通过电话得知病人醉酒、意识不清。一到现场,刘荣妹和徐冬梅就开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询问家属病人的具体情况。由于担架车无法进入电梯,刘荣妹只好和家属一起用软担架将病人抬出。在转运的路上,刘荣妹给病人测量血糖,发现病人处于低血糖状态,徐冬梅马上给病人快速补充葡萄糖,两人在这个过程中配合默契。一小时后,刘荣妹一行人重返急救站。

  三人洗漱完毕已是凌晨,各自回到休息室等待下一个任务。“晚上出车频繁,有时一小时一次,我们要利用时间适当休息。”刘俊说。

  又见朝霞

  次日凌晨4时46分,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三人接到指令立即驱车前往现场,检查、处理、转运等工作顺利完成;凌晨5时51分,有人头部受伤拨打120电话,到现场后,刘荣妹和徐冬梅对伤者进行包扎固定,随即送至医院诊治;早上7时47分,离急救站不远的小区有人欲轻生,请求救护车随时等待救援,刚回来不久的三人又驱车前往。

  伴着霞光,城市逐渐热闹起来,而急救小组成员的脸上略显疲惫,刘荣妹填好急救统计表,紧接着又召集人员开会。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是刘荣妹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第十五个年头,严谨、高效、敬业是这些“急救人”的职业品质。像刘荣妹、徐冬梅、刘俊一样日夜坚守在急救一线的同事还有很多,每一个坚守的身影,都值得致敬。

  从接班到换班的24小时内,刘荣妹等人出车7次,其中夜间4次,这就是“急救人”守护生命的一天。

  夜间执行急救任务。

  张春梅在整理病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
   第04版:赣江源
“急救人”的一天
电话号码被错误 标记如何取消
临聘女职工孕产假待遇有哪些
图片新闻
宁都构建多维志愿服务体系
信丰打造建设起45个工会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