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高铁线 串起三“摇篮”

印有“红色故都 客家摇篮”的赣州旅游专列。
高铁列车员参观兴国将军馆。
著名旅日书法家熊蜂题写“秀美昌赣”书法作品。
赣州丫山号高铁列车。
  □吴朋珊  丁波  记者  余书福/文  张学东  记者  陈地长/图

  一条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中穿梭,一声声汽笛在红色土地上回响,满载着赣州人民梦想的昌赣高铁,今天正式开通了。

  昌赣高铁北起省会南昌,南抵赣州,线路全长约41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串联起了人民军队、中国革命和人民共和国三个“摇篮”,被誉为中国最“红”高铁线。昌赣高铁正式运行,将给沿线城市带来哪些利好?

  它是“红色精神传承线”

  昌赣高铁串起了“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瑞金。

  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老区,再到赣南原中央苏区。昌赣高铁沿线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无数的革命烈士为新中国的建设抛头颅洒热血,在这些先烈们无私奉献下,国家越来越强大,高铁就是中国强大的象征。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尤其不能忘了革命先烈家乡的人民。昌赣高铁新建万安站,结束了万安不通火车的历史,直接进入高铁时代。昌赣高铁绕道兴国,因为它是我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将军县、红军烈士县,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昌赣高铁在选线设计时,克服重重困难,将高铁建设到这些先烈的家乡,新建兴国西站,让先烈的家乡人民享受到新中国发展的成果。

  江西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开国少将杨卓的儿子杨军生今年73岁,定居北京,每年都要回兴国老家祭祖,老先生说:“高铁通了,回家就方便了,往后我可以多回来几次。”

  昌赣高铁通车,标志着江西红色胜地进入了高铁追梦时代。循着革命先烈足迹,探寻红色文化根脉,你要与昌赣高铁有个约定。

  它是“国家精准扶贫线”

  赣南作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昌赣高铁的开通运营有利于沿线兴国、赣县、于都、瑞金等县市区域功能开发,带动“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昌赣高铁是原中央苏区第一条350公里时速的高铁,也是一条服务苏区振兴的快速路。高铁在兴国拐了一个弯,就是为了把对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兴国县纳入中国高铁版图,线路因此比从万安直接向南到达赣州延长近33公里,增加投资40多亿元。昌赣高铁的开通,将为兴国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昌赣高铁的建设过程中,大量选用、采购当地建材,聘请当地施工人员,并对利于村民出行的施工便道进行硬化,变黄泥土路为水泥公路,畅通村民出行路、致富路。在兴国西站建设完毕后,施工单位对兴国西站、竹园特大桥等23处施工便道,上劳田特大桥水渠等进行了重新规划修建,将10多公里的便桥便路水泥硬化供村民出行。兴国县高兴镇华坑村农户胡美连,原先在华坑村摘烟叶,每天60元,收入还有季节性。自从永丰乡蕉溪村建设兴国西站,华坑村与蕉溪村之间修建了4公里的便道,胡美连就选择在蕉溪村务工,工钱每天120元,出行务工交通也很方便,“原来到蕉溪要从县城绕一圈,30多公里,骑车一个多小时,现在走这条路,十几分钟就到了。”谈起现在的变化,胡美连很开心。

  它是“苏区振兴民生线”

  昌赣高铁搭建起赣南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快速通道。实现了赣州到南昌间客货分线运输,高铁载人,普速载货,大幅提高京九通道客货运输能力,显著缩短区内省会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区际与周边各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助力沿线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赣州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赣州成为中部首个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的城市,再借助昌赣高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能更好地吸引外商来赣州投资兴业。

  目前,我市以昌赣高铁“经济动脉”为依托,通过因地制宜地规划、实施“昌赣高铁经济带”“高铁新城新区”建设,优化完善城市功能,重新布局经济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苏区创新创业者加速助力。

  它是“秀美风景名胜线”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昌赣高铁是穿越江西腹地的快速通道,不仅拉近了时空距离,它还如同一条珠链,串起南昌滕王阁、梅湖、凤凰沟,丰城孔庙、玉华山、洪州窑遗址,樟树皂阁山、崇真宫、吴城遗址,新干商周牛头城遗址、战国粮仓、岳飞点将台,峡江玉笥山、石洞山、天宝水库,吉水朝仙崖、千烟洲、燕坊古村,吉安井冈山、青原山、庐陵文化园,万安古城墙、七古塔、九泷十八滩,泰和快阁、麻州、白鹭湖,兴国通天岩、大圣寺、潋江书院,赣县石船山、宝华寺、白鹭古村,赣州通天岩、郁孤台、八境台等热门景区。

  昌赣高铁串起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它的开通无疑是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名城、名山、名景”黄金旅游线的重要民生工程。同时,昌赣高铁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发展、保护优先、协调统一、文化传承的原则,在选线设计上以桥代路,尽量避开森林和自然保护区。坚持文明施工,严格控制作业施工范围,减少地表扰动,保水保土,采用低噪音机械设备,以免惊扰、破坏沿线野生动植物。施工后立即进行必要的环境修复,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它是“历史名城魅力线”

  昌赣高铁串起了世界十大动感之都、天下英雄城南昌,南国药都樟树、剑邑丰城、江南宋城赣州等古镇、望郡、名城。

  有着“宋城博物馆”美誉的赣州,至今存留着宋代古城墙、巍峨的八境台、郁孤台、文庙以及石雕宝库通天岩等名胜古迹。同时,赣州也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被称为“客家摇篮”。当年客家先民跋山涉水,从两晋一直走到宋、明,在赣州停下脚步。从此,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并从这里远迁八方,播衍世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如今,规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成为客家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还有那尘封已久的客家古村落——白鹭古村,都等着你乘上昌赣高铁,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昌赣高铁沿线名胜古迹众多,文化不胜枚举,有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欧阳修,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的辛弃疾、“宋末三杰”之一的抗金名相文天祥,明朝著名清官海瑞,“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宋代理学诗文家李潜、李卿、李仆父子兄弟七进士,明代史学家吕复,都曾驻足赣南,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墨迹华章。

  它是“电子信息产业线”

  昌赣高铁开通之前,我省借着昌赣高铁的东风开始布局“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待赣深高铁正式建成通车后,深圳北上的京九高铁通道正式建成,乘坐高铁从深圳到赣州只需要2个小时,到南昌也只要三四个小时。

  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是按照“一轴、四城、十基地”进行总体布局。其中:“一轴”是以京九高铁沿线经过的南昌市、九江市、吉安市、赣州市四个城市相连形成的经济走廊为轴;“四城”是指依托九江市、南昌市、吉安市、赣州市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城,联通昌九经济走廊和“昌—吉—赣”产业走廊,形成南北呼应、软硬兼具的电子信息核心引领带和创新资源集聚区;“十基地”是指重点培育十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汇聚人才、资金、配套服务等产业资源。

  江西地理区位条件独特,东部、南部分别连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与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省市在经济、人文、产业等方面具有良好合作融通基础,有利于承接这些省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完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配套。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南昌高新区光电及通信产业集群、南昌经开区光电产业集群、井冈山经开区通信终端设备产业集群等13大特色产业集群。据统计,2018年,13大特色产业集群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66.2亿元,占全省产业规模比重达86.7%。全省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已涵盖整机研发设计、生产、配件制造和软件等,相关配套企业100余家,可实现90%以上的手机零部件本地区配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时事
   第04版:时事
   第05版:金融周刊
   第06版:乡村
   第07版:人社周刊
   第08版:开放型经济周刊
   第09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0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1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2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3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4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5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6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7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8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19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20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21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22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24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25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26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27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28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29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30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31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32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33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34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35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36版:龙腾昌赣 共赢未来
   第37版:中缝
   第38版:中缝
一条高铁线 串起三“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