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我市举办了2019赣州高铁高峰论坛,论道高铁经济,抢抓机遇,赋能赣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论坛以“高铁新格局 发展新机遇”为主题,遨请了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高级规划师张国华教授,江西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东有教授作主旨演讲。
张国华、陈东有还和市交通运输局、市铁路建设办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一同围绕昌赣高铁的建设背景和故事、昌赣高铁对赣州加快构建现代立体化综合交通带来的影响、对赣州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以及绿地集团给赣州带来的商业空间、如何利用高铁打造金融中心等多个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这个高规格的高铁高峰论坛上,在专家们的眼中,昌赣高铁的开通将对赣州带来怎样的影响?赣州将迎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专家们的精彩演讲。
建好高铁新城 谋划城市未来
张国华以“高铁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题作了主旨演讲。张国华以世界视野的中国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新方向、城市化发展新逻辑、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协同共进、现代化空间载体、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协同共进、破局公共服务业悬崖等观点为核心要点,与来宾分享高铁发展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张国华表示,我国已建成高铁近3万公里,高铁占铁路客运量的比重突破60%,规划中2025年高铁规模将达到3.8万公里,远景展望为5万公里。盈利线路沿线往往人口和经济等要素密度高,城镇密集,产业发育成熟,线路通道与城市群主导联系方向相一致。目前,除京沪、沪宁、沪杭、武广、京津等线路实现盈利,其余线路进步空间大,特别是与城市化、产业集聚结合空间巨大。
昌赣高铁以及未来赣深高铁的开通将给沿线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客流。张国华认为,高铁加快了游客前来的脚步,来得快走得也快,高铁是把“双刃剑”,带来的是“大流量”,同时也是“快流量”。赣州离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很近,如何抓住高铁这一机遇,更好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更多的人才、物力、财力集聚赣州?张国华指出,城市功能的规划和设计尤为重要。
高铁时代,区位优势转变为区域胜势,区域性中心城市呼之欲出。张国华称,公路时代,赣州地处四省交界地,交通不便,距离周边特大城市距离都在300公里左右,都要3小时以上才能到达。高速公路交通网络时代,区位优势未能转为胜势,四省通衢意味着多重边缘。进入高铁时代,高铁让赣州一两个小时即可通达广州、深圳、厦门、长沙、南昌,接受多重辐射。赣州由多重边缘地带变成交通高地,交通的改变使得赣州有望真正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利用高铁优势,打造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张国华认为,要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高铁协同共进,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全域旅游。高铁交通提升改变客源市场,赣州至广州、深圳、南昌、长沙等城市都在一两个小时,必将成为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四省游客周末游的理想选择地之一。赣州要打造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粤港澳闽台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形成“一核三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张国华表示,赣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高铁将成为赣州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推进器。一是高铁新区服务全市,引领赣南产业升级。在中央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由省、市、区三级政府重点谋划,高铁新区成为赣州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打造赣州城市新经济中心功能的重大战略发展平台,依托水、陆、空、铁立体交通枢纽,推动新能源汽车、光电信息、国际贸易等千亿级战略产业聚集,成为真正推动赣州经济腾飞的新引擎。二是推动赣州服务业升级转型,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作用。赣州国际会展中心体量达到15万平方米,是继南昌绿地国际会展中心之后江西第二座超大型会展中心,未来将承担赣州对外交流展示、商展贸易功能,成为赣州“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会展经济的重要发展平台。赣州高铁新城,将成为赣州之门、交通门户和赣州新中心。
赣州城区未来将汇聚昌赣高铁、赣深客专、赣瑞龙铁路、渝长厦铁路、赣韶客专、赣郴客专、赣广客专等多条铁路。作为铁路客运枢纽的赣州西站,将成为江西省南部对外的门户与窗口;赣州西站周边地区必将汇集商务金融、会展娱乐、商业服务等高端区域服务功能。张国华认为,谋划好赣州西站周边地区的发展,就是谋划好赣州的未来;建设好赣州西站周边地区,就是赣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铁新城代表赣州未来,是城市的新中心,它距离老城区和章江新区约10公里,距离赣州黄金机场约5公里,处于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上。高铁核心区3平方公里规模尺度适宜,能够高效聚集各类高铁区域服务职能。高水平规划为高铁新城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要以生态为本底,以需求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业为先导,以商业居住为配套,以交通为核心,做好与自然相结合的高水平空间规划和功能安排。
张国华认为,公共服务业与高品质生态是新城区发展的价值杠杆。轨道站点是新城区公共服务业的依托,要围绕轨道站点配置集中公共服务和服务业资源,促进产城融合。
张国华说,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未来竞争,以交通网与互联网融合为代表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战略设施,是争夺资源赢得竞争力的重要利器。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的赣州,必将拥抱超级版图。
做好融合文章 助力旅游发展
陈东有在主旨演讲《高铁助我行,赣南风景独好》中提出,要提高景区内容服务质量,促进赣南红色大旅游的良性发展,让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连片成区,资源互利,交通互连,效益共享。要认真拓展“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只有与其他文化旅游融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以满足更多游客的不同需要。高铁开通,赣州的红色文化旅游必将迎来一个高质量的发展时期。
陈东有称,高铁通了,不仅对赣州,对江西,对全中国人民都是一件大好事。赣州的红色文化旅游必将迎来一个高质量的发展时期。近年来,中国红色文化旅游上升很快,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覆盖面及良好的群众基础,随着投资增速持续提速,发展空间广阔。而江西比重上升,赣州优势凸显。2018年2月,江西省出台《贯彻落实〈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的“江西样板”。到2020年,全省红色旅游年接待规模将达到2.4亿人次,约占全国目标数的16%;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2500亿元。依此推算,今年预计分别为2.2亿人次和2200亿元左右。
陈东有认为,赣州的红色旅游还有很大潜力,要实现2020年的目标,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交通。陈东有分别从出行方式、旅客年龄结构、热门路线和客源城市4个方面分析,赣州的红色旅游发展需要高铁的支持,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陈东有称,畅通、快速的高铁会为赣南送来很多的客人,这是机遇,要抓住。但高铁会带人来,也会带人走。过去需要在赣州住两三天,现在有一两天就够了,便利的高铁会使很多的游客选择少住甚至不留下来住,逛逛就走,这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高铁将快速便捷地联结全中国和全世界。如何迎接乘坐高铁快来快去的旅游人潮?作为地方来说,希望游客坐着高铁快来,又希望游客慢走。对此,陈东有建议,只有提高红色旅游文化内容和服务的质量,才能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要提高景区内容服务质量。赣州红色文化的内核是伟大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在赣南处处可见,要充分用好革命文物资源;要明确红色景区与游乐区的区别,不能把景区做成不伦不类的游乐园;要把好红色景观讲解词的质量水平关,实事求是,可以有故事,但不能瞎编故事;纪念馆、纪念碑要庄严肃穆,庄严肃穆本身就有旅游和教育作用。
要促进赣南红色大旅游的良性发展。景区周边环境要成为有效支撑和依托的条件;革命历史遗迹和革命文物的保护要到位,不能造成红色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毁损;景区主体周边环境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要完善,按照服务的高标准做;各景区和产品的开发要创新提高,不能互相模仿照搬,避免趋同现象。为此,赣州的红色旅游要统起来,让赣南苏区红色游连片成区,资源互利,交通互连,服务统筹,效益共享,推进赣南红色旅游大发展。
要认真拓展“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实质是红色的文化旅游,它不仅可以与其他文化旅游融合,也一定要有融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以满足更多游客的不同需要。目前,很多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纪念场馆的参观学习,重大事件和场景的体验、演艺表演等。现在有不少地区发展了“红+绿”“红+古村”“红+乡村”,还可以发展“红+康养”“红+劳习”“红+研究”“红+研学”等。红色文化与当地其他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应进一步加深,以拓展赣南大旅游发展模式。
要注意游客年龄结构的变化,目前游客主体正在呈年轻化态势。以往红色旅游偏中老年游客为主,这是因为记忆情感的作用。现在红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这是理性的需要。近两年,国内红色旅游的主要客群由50后、60后、70后向80后、90后、00后(大中学生)转移,后者的占比由前几年的20%增加到40%以上。这是红色旅游的一个较显著变化,是件大好事。赣州高铁开行后,这将会是一种大趋势。我们要拿出合乎他们需要的内容服务和形式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
陈东有说,网络上发布的《2018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江西,包括南昌、吉安和井冈山、赣州和瑞金都没有进入到人们的重点视野。陈东有分析了三点原因,即宣传不够、服务还不完善、交通不便。陈东有称,要理性地进行分析,认真地对待,充分用好来到身边的高铁这一利器,抓住高铁,迎接挑战。
讲好客家故事 推动区域合作
陈东有认为,赣州红色旅游与赣南客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赣州18个县(市、区)有17个是纯客家县,客家人占全市980多万人口的90%以上,凡出现在赣南的红色故事基本上是客家人主演的,凡屹立在赣南土地上的红色旧址、遗迹基本上是客家人建筑和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客家人有着十分鲜明的这三种文化特征,而且把这三种文化融合了起来。
要讲好客家人的优秀传统故事。普天下的客家人在长期的生存、迁徙、发展过程,执着地坚持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赣南客家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生产生活、务农读书、待人处事、家训家教、风俗习惯,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使客家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特别优秀,也在参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红色文化旅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要讲好客家人的红色文化故事。在当年赣南苏区的革命斗争中,赣南数十万客家儿女踊跃参加红军,是革命的主体力量,其中,像“八子参军”中的杨家父子9人,华屋村后山上17棵松树象征的17位烈士都是典型的代表。还有许许多多像陈发姑的客家女人,她们以坚定的意志参加革命,坚守家园,坚信革命成功,为革命斗争的胜利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可歌可泣,令人感动。什么是革命文化?这就是革命文化;什么是苏区精神?这就是苏区精神。
要讲好赣南人民改革开放的新故事。80多年前的赣南苏区,惊天动地,成了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今天的赣南大地,改天换地,成了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一个样板。这是赣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得来的。赣南人民以自己的优良传统为根基,建设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赣州,已经成为了赣闽粤湘四省边际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各地,在祖国的各条战线,在江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在我们的赣南,在我们高铁建设一支支了不起的主力队伍中,客家儿女同样是优秀而值得夸赞的。
要讲好赣南人民发展红色旅游的故事。江西客家人与广东、福建客家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年他们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闹革命,生死与共,患难同交,是战友,是同志,是兄弟,是一家人,今天他们仍然保持着这种和谐的亲情。讲好红色文化,必然要讲到当年一起闹革命的各地客家先烈。讲好这一段故事,有利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同样有利于三省红色旅游的合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