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珊伊 刘燕凤
100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瞬。这一瞬,赣南红土地却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征程中接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广袤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进行了当时条件允许的、必需的经济建设,不仅建立了以中央兵工厂为主体的军需工业,还兴办了以钨矿开采为主的出口工业和造纸厂、织布厂等公营民用工业。
苏区史专家、赣州市委党史办一级调研员胡日旺说,党独立自主领导经济建设、建构国家财政,正是从赣南开始。
今天的赣南,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殷殷嘱托,正激励着全市上下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赣州进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获得感最强、干事创业氛围最浓的时期。
科技创新 工业倍增开新局
苏区时期,国民经济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那时还谈不上有多少科技创新,但是在指导经济发展的领导方法上却透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许多做法具有创新精神。比如,提出建立厂长负责制,利用私人资本来发展苏区经济,鼓励个体发展等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市场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全国各地都把科技创新作为激活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赣州,随着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综合楼、科研楼、研究生公寓楼的交付使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又迈出坚实一步。
该院整合国内顶尖科学力量,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提升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科院在江西设立的第一个直属科研机构,填补了江西无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空白,为加速赣州工业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开创了新的局面。
“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视察江西和赣州时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赣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年,我市将“科技创新”列为“六大主攻方向”之首,围绕“1+5+N”产业集群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全市已有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6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107家,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67家。
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为该公司加速拓展海内外提供了硬核支撑,去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19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58%、92.03%。
在推进赣州“1+5+N”产业集群发展中,科技创新日益迸发出裂变的力量。南康家具产业顺应智能化趋势,建立中国家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深入实施“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部件标准库”,实现木材分拣分选、工件自动加工识别、产业资源智能调度、家具智能线上挑选,有了数字赋能,南康家具产业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融通了供应链、构筑了创新链、提升了价值链,实现工业倍增升级的目标“底气”更足。上犹县建设了国家级纳米科研中心,建成了全省唯一的玻纤产品检测中心,力促全县131家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企业“链式集聚”,国家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小巨人”等特色优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承载。近年来,赣州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以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和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成功创建了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省级数字经济特色小镇,数字经济产业风生水起。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3家。
走出国门 开放经济入新境
早在1933年4月,中央苏区就建立了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下设对外贸易处等多个机构。中央苏区对外贸易工作的开展,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中央苏区境内外商品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善了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并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赣州也不例外。
今年4月7日11时57分,几声汽笛划过长空,两列满载电子设备、日用百货等商品的“双区联动”跨境电商班列从赣州国际陆港缓缓驶出,赣(州)深(圳)组合港正式开通运营。
这是赣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赣(州)深(圳)组合港的正式开通运营,将进一步提升赣州对外开放水平。
近年来,赣州紧抓苏区振兴重大历史机遇,依托赣州国际陆港的建设和做强,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打造了内陆地区双向开放的新高地。赣州国际陆港与盐田港实现“进口每天不少于1列,出口每天1列”班列开行,积极对接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四大沿边口岸,常态化开行19条中欧(亚)班列线路,联通俄罗斯、德国、芬兰、瑞典等欧洲国家和中亚各国,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此同时,与盐田港、广州港、厦门港等沿海各大港口开行铁海联运“五定”班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如今,来自欧洲的优质木材随赣州国际陆港班列进入赣州、进而发向全国,赣州生产的家具、服装、果蔬等产品则随班列运往世界各地,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全面提升了赣州乃至江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水平。
赣州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合作对接,助力赣州市企业参与其中。章源钨业、虔东稀土、宏达矿业、腾远钴业等一批重点企业业务走出国门,我市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持续升温,对外投资企业达到58家,累计对外投资达3亿美元。
由此,赣州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随着赣欧班列双向对开、常态化运行,赣州对外贸易伙伴增加到192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赣州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进出口值达149.03亿元。全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去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420.61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20.3、7.3个百分点。
双向开放、主动开放、全面开放、共享开放,赣州“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日益成熟,开放型经济跃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赣州货物贸易累计进出口1846.2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67.97%,贸易规模由2016年的271.4亿元增至2020年的503亿元,年均增长14.26%。2019年以来,赣州市进出口总值达902.4亿元,其中出口760.1亿元,进口142.3亿元。
对接融入 产业发展拓新路
6月12日,随着最后一节500米长轨铺设完成,赣深高铁广东段与江西段成功接轨,标志着赣深高铁全线正线轨道铺设完成。赣深高铁预计今年底建成通车,届时赣州至深圳的车程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与此同时,寻乌至龙川、信丰至南雄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即将形成5条入粤快速大通道。
这是赣州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关键突破,对推动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发挥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落实国家“中部崛起计划”“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将为赣州承接沿海产业、外输特色农产品、发展现代服务业奠定愈加坚实的交通基础。
赣州是江西的“南大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革命战争年代,中央苏区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当时共设有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2个县,福建省15个县,闽赣省16个县,粤赣省7个县。近年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位上,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去年6月,江西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成为全省战略。今年1月,国家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国家层面给予了政策倾斜。
赣州全面落实国家、省重大决策部署,将“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作为全市“三大战略”之一,举全市之力予以推进。围绕建设革命老区与大湾区合作样板区、内陆与大湾区双向开放先行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创新区、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等“三区一园”的目标定位,赣州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抢抓机遇、主动融入。
近一年来,格力电器、道氏技术、大自然家居等一大批粤港澳大湾区重大项目落户赣州,其中格力电器的引进,开创了赣州市引进投资超百亿元制造业500强项目的先例。
优质企业在加速引进,营商环境在“对标对表”。赣州各地对标大湾区规划、政策、营商环境,出台了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专项行动方案,努力实现与大湾区规划无缝衔接、政策同频共振、规则全面接轨。目前,赣州市率先在全国试行“全产业链放权”改革,重点对标大湾区推出了19个重点领域254项任务清单,与广州、深圳、东莞、中山、韶关、惠州、河源、梅州等地签订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力争“大湾区能做到的我们都要能做到”,全力打造与大湾区无差别营商环境。
赣州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大量优质农产品正源源不断销往粤港澳大湾区。紧盯赣深高铁开通倒计时,赣州全力打造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的后花园和优质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入选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2个、占江西的97%,赣南脐橙、富硒蔬菜等知名农产品畅销湾区。
主动对接,加速融入,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拓展了新空间。目前,赣州已开通广州、深圳至赣州旅游直通车,引进了华强方特、华侨城、鼎龙等大湾区知名企业,投资建设了方特东方欲晓乐园、江南宋城、十里桃江森林度假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八方来客纷至沓来“打卡”。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是最好的佐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645.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2%,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1.9、0.4个百分点,赣州GDP增幅实现“十三五”时期全省五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