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萧森 钟清兰
经济繁荣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反过来又为促进经济持续繁荣增添强大动能。站在时间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这股动能的非凡意义。
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取得的社会事业发展成就何其壮丽!这些成就,真切地体现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体现在城乡面貌的变化里。
百年来,赣州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不断织密交通、电力、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保障网络,构建起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城市到乡村,从普通人柴米油盐的供给、衣食住行的保障到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整体发展环境的优化,无不从细微处、紧要处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持续提升。
基础设施大发展
翻开赣州百年交通建设画卷,可以感受我市交通事业的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赣州四周大山环绕,所有村庄都没通公路。改革开放前,赣南的绝大多数村庄也仍然没通公路,全市公路总里程不超过1000公里。改革开放后,赣州各地开始注重公路交通建设,公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构筑完备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总目标,聚焦铁路、公路、机场、水运、能源等重点领域,凝心聚力、攻坚破难,致力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如今,赣州初步建成现代化、立体式、多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以普通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赣州市大力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安远、石城、会昌、寻乌、信丰、章贡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赣州、安远分别被列为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通水泥路和组组通水泥路,建成“四好农村路”达6937公里;在全省率先推行定制班线和微公交,定制客运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48个,农村物流服务站3195个。目前,赣州市公路总里程达到3.89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通国道,村村通公路,组组通水泥路。在赣州城区,所有工业园区的道路进行了升级,跨越章江、贡江、赣江的桥梁,从“一桥飞架”到“众桥飞架”,同时建成“一环三连”高架快速路网,已完成总长约50公里的一期快速路建设。
2005年以前,赣州境内还没有高速公路。随着大广高速、厦蓉高速、泉南高速、济广高速等赣州段的建成通车,兴赣、宁定、广吉、兴赣北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赣州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490公里。根据《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2018-2035年)》,赣州境内规划新增8条高速公路,新规划高速公路建成后,赣州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1977公里,将形成“4纵4横12联”高速路网格局。
1996年9月1日,贯穿赣南的京九铁路正式通车,赣南革命老区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赣瑞龙铁路开通,昌赣高铁通车运营;兴泉铁路、赣深高铁今年年底通车;长赣高铁列入项目计划,赣州铁路交通网络已经构成。同时,赣州内陆港货物运输打开了连接世界的通道,让赣州家具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赣州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黄金机场T2航站楼转场运营,T1航站楼临时航空口岸顺利开放,旅客年吞吐量突破208万人次,通航城市由13个增加至33个;临时开放航空口岸,让赣州真正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唯一拥有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和航空口岸的城市。目前,瑞金机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成后赣州将拥有两个民航机场。同时,赣州成功入选全国13个、全省唯一的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无人驾驶航空试验飞行空域由480平方公里增加到1.89万平方公里。大余新城军民合用机场及定南、石城、安远、宁都、龙南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一主多辅”机场布局初步形成。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赣南电网快速发展,赣南供电能力由240万千瓦增加至300万千瓦。火电实现双点支撑,瑞金电厂二期(两台100万千瓦机组)主厂房建筑完工结顶、转入机组安装施工阶段,信丰电厂(两台66万千瓦机组)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打破了赣州仅有一个70万千瓦电源支撑点的历史。电网结构持续优化,形成500千伏东南西北“双通道、双环网”供电布局,220千伏变电站实现县县覆盖,所有县域电网实现110千伏双电源供电、村村通动力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装机突破300万千瓦,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列全省第一。
社会保障全覆盖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解决“民之所急、民之所需”问题,从而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苏区时期,党组织、党员干部为老百姓解决困难的许多故事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组织为群众帮困解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升温。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织密社会保障网,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在我14岁那年,一家人看着母亲生孩子,一个星期也没有生下来,当时医疗不发达,接生员无计可施,家里穷,离县城又远,没钱送去县医院救治,最终眼睁睁地看着大人、小孩悲惨离世。”今年82岁的老共产党员刘桂香说,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的苦难,也是国家的苦难,那时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没有保障。
如今,赣州市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民、统筹城乡、保障适度、层次多样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以及服务高效便捷的经办服务体系。参保范围越来越广,人数逐年增多,从1990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万人,拓展到2021年5月底的155.36万人,逐步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保障水平越来越高,基本养老保险以县(市、区)统筹起步上升到2020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收统支。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1995年的不足100元增至2020年的2102元。
按照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原则,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目标,统一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群众得实惠,事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良好成效。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37.01万人,参保率为99.65%。基金累计结余68.51亿元;领取待遇人数为108.42万人,月发养老金1.39亿元,年累计发放养老金16.68亿元。
医疗保障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我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工作,大力推进市级统筹等各项改革任务,承接国家基金监管诚信体系建设、DIP支付方式改革试点等多项试点任务,努力在全省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构建更加统一、规范、安全、精细的运行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市级以下医疗保障部门垂直管理,率先实行由税务部门统一征缴所有医疗保险费,截至目前,全市税务系统共征收企业职工医保费6493.08万元,灵活就业人员医保费202.16万元。
安居才能乐业。回望过去,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赣南不少偏远山区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差,生活质量低。近年来,赣州和全国各地一样,在脱贫奔小康、乡村振兴中,城市、乡村发生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下,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州大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整治乡村环境,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住房保障工作目标,主动采取实物配租、租赁补贴和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方式,全力抓好城镇贫困群众基本住房安全兜底保障工作,如期完成城镇贫困群众住房解困任务。同时,赣州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保障房建设,让困人群住上了安全房,实现了农村住房安全全覆盖。自201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0158万户,其中完成1.73万户农村保障房建设。
同时,我市稳步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截至2021年5月底,赣州市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物建设总量达41.03万套,其中新建各类保障房16.43万套,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24.6万户,全市已配租配售保障房15.97万套,解决了53.18万人的住房困难。
如今,赣州市住房安全保障,取得了实质性巨大变化,城乡住房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万千广厦暖民心,环境优美更醉人。
民生福祉更殷实
增进民生福祉,一直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赣州市委、市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数字里有民生。2020年,赣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3645.20亿元,是1949年的1600多倍,人均GDP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扩大至2020年的37031元;2020年省、市101件民生实事完成年度计划,赣州民生类支出814.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4%;2021年端午节假期,赣州市共接待游客25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9亿元随着赣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共财政对民生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民生实事一年比一年办得更多;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追求的不再只是油、盐、柴、米、酱、醋、茶,衣、食、住、行,快乐旅游、保健养生、精神享受走入千家万户,高质量生活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内容之一。
近几年来,赣州市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仅2020年,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7%,高于全部投资1.5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7.4%,教育业增长17.0%,交通运输业增长35.1%,均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至2020年,赣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31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8、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6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3、1.7个百分点。
多措并举稳定就业。赣州始终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提高就业质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34%、123%。
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赣州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公平有力促进,为赣州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019-2020学年,全市有中小学幼儿园7079所(含小学教学点1521个),在校学生200.35万人,比2015年增加4.85万人,另有市属、驻市高校11所,在校学生14.89万人,比2015年增加0.94万人。为此,赣州市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
加快健康赣州建设,赣州市人民医院进入全国地级市百强,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挂牌运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城镇全覆盖,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70%以上行政村,兴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成为全国优秀案例。文化惠民、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公众安全感、扫黑除恶满意度全省第一,荣获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信访、民宗、外侨、人防、科协、残联、工青妇、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