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秋,在于都县城求学期间,他就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向导》等革命书刊,开始了对革命的憧憬和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始终保持着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革命风范,高擎革命旗帜。他就是于都籍革命烈士高克勤。
高克勤小时候不仅勤奋刻苦、学业优良,而且博览群书、关心国家大事,对地主豪绅鱼肉百姓、作威作福的行径深恶痛绝。当时,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于都广泛传播,革命氛围逐渐浓厚。共产党员丘倜等受党组织委派,在于都县城的学生中宣讲革命道理。当时还是学生的高克勤不但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而且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中国社会的光明前途。于是,他积极投身到这场滚滚洪流的大革命运动中。
在于都党组织的领导下,高克勤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公开讲演,张贴标语,并积极参与工人、农民发起的罢市斗争。1926年冬天,年仅16岁的高克勤因表现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党的革命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加入党组织后,高克勤深入广大农村,广泛发动群众,推动农民运动蓬勃开展。1926年底,他遵照党的指示,与丘倜、张文焕等转入农村开展活动,经常深入到里仁、三坊头、下坊等地,给广大农民群众讲解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帮助建立了农民协会。1927年1月,作为农民运动骨干,高克勤与张文焕、尹绍伦等一道被党组织选派参加在赣州城举办的赣南农工运动训练班学习。学习结业后,他被党组织分配到家乡禾丰地区开展农民运动。
高克勤回到禾丰以后,以教书为掩护,深入农民家里,与他们促膝谈心。高克勤耐心地启发他们:“穷人为什么会穷?为什么穷人终年劳累却不得温饱?”他还告诉他们:“只有贫穷的人们团结起来,推翻土豪劣绅的统治,才能改变不平的世道。”经过高克勤等组织发动,1927年春天,在禾丰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与此同时,高克勤还深入到禾丰的麻芫、尧口一带,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从此,禾丰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但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所吓倒。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为贯彻中共中央的这个方针,根据中共赣南特委的指示,于都党组织决定成立暴动总指挥部,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民武装暴动。高克勤、张文焕等被党组织指定为南乡农民武装暴动负责人。
1928年2月29日,在高克勤、张文焕等领导下,南乡农民武装暴动暴发。队员不仅把地主的全部财产没收分给农民,烧毁所有契据债约,而且处决了刘伯纯、陈礼洪等罪大恶极的大地主。南乡农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接着,暴动队伍按计划向于都县城进发,后因细雨连绵,土炮土枪被雨淋湿,不能发挥作用,加之敌强我弱,未能攻克县城,返回于都里仁地区。
为保存革命力量,在安排群众分散隐蔽后,高克勤、张文焕等人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留在里仁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与敌人周旋。不久,他们组织了一支游击队。1929年4月,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这支游击队改编为于都县赤卫大队,高克勤、张文焕等为负责人。在高克勤等人的领导下,赤卫大队在梓山、步前、罗坳之间活动,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地主武装,吓得当地土豪劣绅惊恐不安。
反动地主武装纠集在一起,将赤卫大队重重包围在里仁棺材寨一带。棺材寨地势险要,四面悬崖峭壁,从山脚下到山顶,只有一条又窄又陡的小路盘绕而上。面对恶劣的环境,赤卫队员即便在山上吃野果、睡草地,仍然保持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高克勤与张文焕商量,决定天亮前夕乘敌不备突围,并要求突围时“全体队员轻装,不准抽烟,不许发出声响”。天空刚刚露出一丝光亮,高克勤、张文焕果断率领队员迅速向靖石方向突围。不料,队伍在下渭村遭遇敌靖卫团截击。经过激战,队伍大部分突围,但是高克勤不幸被捕,被押解到禾丰。
任凭敌人施尽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高克勤坚贞不屈,始终没有交出禾丰共产党员与农民协会会员名单,并说:“我是革命到底的!要杀就杀,要埋就埋,随你们的便!”在双手被捆的情况下,高克勤艰难地用脚写下了“我为革命死,革命一定会胜利!”的铮铮誓言。写完后,高克勤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