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观发 记者 钟瑜 刘庆元
“这是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我们时的照片,它让我感到非常幸福和温暖。”近日,在于都县城,记者来到红军烈士后代谢坚家采访,还没落座,谢坚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照片递给记者看。谢坚今年89岁,贡江镇新地村人。他父亲谢训诰,小名谢石头古,1904年出生,1931年参加红军。
“我父亲参加红军时,我才两岁。他是我母亲动员去参军的。”谢坚告诉记者,参军前,他父亲因没文化,没手艺,只能在地主家做长工,辛苦一年挣不到多少钱,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当他母亲看到红军是贫苦百姓的军队,是为劳苦大众翻身谋解放的军队,于是,他母亲就动员他父亲去参加红军。
1934年10月,谢坚的父亲告别家乡,告别妻儿,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征程。
“我母亲是个典型的客家妇女,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家里农活样样都拿得起,干得了。”谢坚说,父亲参加长征后,他和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还小,家里家外都靠母亲操劳。他在两个舅舅的资助下,一直读到于都中学初中毕业,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就没有继续上学。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一次税务系统招干中被录取,开始分配在兴国县税务局工作,3年后调到赣南五交化公司工作十几年,1965年又调回于都工作。1992年,他从于都县物价局退休。
谢坚告诉记者,他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始终没有等到父亲的回来。1973年,母亲去世,享年78岁。后来他在县档案馆查档案了解到,他父亲经过千难万险,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延安;1937年在陕西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以前,整个县政府都没几辆小车。现在我们家就有十几辆车。”谢坚说,如今,他已是四代同堂,一大家子60多口人,儿孙们成家立业、事业有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们也很关心,他和老伴现在家安享晚年。“作为红军烈士后代,我时刻牢记和发扬父辈的革命传统,教育子孙后代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吃苦耐劳,努力工作,在国家建设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