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云 记者 杨小安 吴明河 文/图
80多年前一个夜晚,瑞金市叶坪乡华屋自然村17名年轻人参加红军,踏上艰险而伟大的长征征程。出发前,他们怀揣梦想,栽下十七棵松树,和家人约定“见松如见人”。80多年后的今天,十七棵松树已长得苍劲挺拔,庄严地矗立在蛤蟆岭上,见证着华屋的美丽蝶变。
十七位红军战士种下“信念树”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1934年,举世闻名的长征前夕,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华屋的43户群众积极响应。华质彬、华钦梁、华钦材、华崇宜等十七位华屋的年轻男子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他们中最大的20岁,最小的年仅13岁。大家商量,在即将远离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时,每人要到祠堂后山的蛤蟆岭上种一棵松树,约定革命胜利后一起返乡,但是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就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还要照看好蛤蟆岭上的这些松树。
后来,这十七位红军战士有的牺牲在了湘江、有的躺卧在了雪山、有的长眠在了草地,他们全部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再也没回到这片生养他们的红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十七棵松”故事。
华崇祁老人是烈士华钦材的遗腹子。“虽然从没见过父亲的样子,但小时候听妈妈说,我和父亲的样貌像极了。父亲生前是红军在黄沙村的宣传部长,一直从事着革命宣传工作,这让我对父亲充满敬佩。我总是一个人跑上山去,摸着父亲和叔叔种下的松树,和他们说心里话。”回忆往事,老人眼里闪动着泪光。
人就是树,树就是人。80多年来,在华屋人的精心保护下,这十七棵青松枝繁叶茂,苍翠挺拔。他们屹立在蛤蟆岭上俯瞰家园,守护亲人。每逢清明村民便来到这里,拔杂草、点红烛、放鞭炮,以寄托哀思。2014年,华屋群众在山上建亭立碑,把这片小树林称为“烈士林”,十七棵松树称为“信念树”。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十七棵青松,铭记了十七位红军战士的悲壮故事;十七棵青松,镌刻着十七位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青松郁郁葱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革命征程上。青松苍翠挺拔,感人的故事昭示着信念的永恒。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凝练成坚定信念和英雄的品格,在漫漫的长征路上,铺就了历史的血脉和英雄的底色。
党的关怀让华屋发生巨变
从瑞金市城区出发,沿着319国道走10多公里路程,就可看到坐落在国道边的华屋村。穿过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路面一尘不染,路的左边是一排排蓝瓦白墙的客家风格小洋楼,右边是一栋栋精心维护的温室大棚。村中心是一洼小池塘,广场、健身场、篮球场应有尽有。看着现在的华屋,背靠青山、面向田野,绿水环绕、环境优美,很难想象出“老华屋”的样子。
“过去大家住在老旧的土坯房里,一旦赶上坏天气,就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村民华辉平说。由于旧社会战争创伤,加上当地资源匮乏、耕地贫瘠、劳动力短缺等原因,以前华屋贫困程度极深,低矮土楼、土灶台、木板床……附近村庄有“有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不过,这一切从2012年开始发生转折。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随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工作陆续开展,乘着政策的东风,华屋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屋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平整土地、统一施工建设、统一分配住房的原则,在保留、修复部分老屋的基础上,建成了66套整齐划一的居民楼房和1.8公里长的环村柏油路,架设了1.5公里的高压电线路。利用精准扶贫的契机,华屋将破败的老祠堂建设成新时代村民的文化阵地,依托“十七棵松”的革命故事,建设了村史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此外,还设立了卫生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景观绿化带等,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放心电。
“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一副对联表达着华屋人对党的感激之情。“以前是没条件,现在环境好了,还住上了大房子,生活很舒适。”村民华丕跃说。
如今的华屋,错落有致的新房代替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清洁的自来水代替了浑浊的土井水、明亮的电灯代替了暗淡的煤油灯、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了曲折泥泞的乡村小路,村庄的基础设施,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美丽的华屋宛如大山里的一处世外桃源。
产业发展开启富民新生活
“输血”也要“造血”,盖了新房子不能只有空壳子。只有发展实实在在的产业,让村民得到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才能长远发展。依托靠近市区、交通便利的优势,华屋把目光聚集到产业发展上。
近年来,华屋村民组织起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利用脱贫攻坚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山上种油茶、田间种蔬菜、荒坡养蜜蜂”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当地已发展蔬菜、油茶、毛竹、葡萄、养蜂等多种产业。为拓宽销路,村里还设立了农村e邮服务站点,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
在瑞金市政府的支持下,华屋陆续修建了“十七棵松”烈士纪念亭、红军烈士林观光游步道等设施,通过发展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家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把昔日贫困的山旮旯,打造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小康村。此外,当地还采取“公司+村庄”模式,引导村民自发组建起华屋乡村旅游公司,选举产生公司管理人员,把村子做成企业,让村民成了股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旅游食宿接待、配套供应农副产品及旅游商品销售等活动,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据了解,2016年以来,华屋共引导全组37户人家以闲置房屋开办农家乐,统一装修了120间农家旅馆,以此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如今,游客来到华屋,听一段红色故事、品一桌客家菜肴、住一晚当地民宿,已成为公认的热门旅游路线。
“十七棵松”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
“十七棵松”革命故事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传承“十七棵松”革命烈士精神,让革命故事走出华屋、走出瑞金,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大型现代赣南采茶戏《十七棵松》应运而生。该剧由瑞金市委、市政府出品,入选2018年江西省文艺精品创作资助项目。
“赣南采茶戏《十七棵松》把赣南采茶戏传统表演形式与现实题材深度结合,将视角对准红色基因传承和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相信广大观众一定会喜欢。”该剧主演丁辉说。采茶戏《十七棵松》共分六个部分,主要以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脱贫致富的典型做法为主要素材,以赣南采茶戏的表现形式,把红色文化和精准扶贫融合在一起,通过塑造我市扶贫干部的先进典型形象,倡导产业发展要精准施策,扶贫工作要精准到心,展示红都瑞金将红色基因融入扶贫攻坚,让红色文化助力共奔小康的典型做法,表达瑞金市脱贫摘帽后,“脱贫不脱钩、致富不返贫”,带领群众与全国同奔小康的决心。该剧自2019年1月首演以来,主创团队边演出边修改打磨,场场演出都取得了不错反响。
如今,17棵青松高耸云天,喜迎八方来客。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循着先辈的革命足迹来到这里,聆听17棵青松的故事,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奋进力量。依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华屋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现场教学基地,被井冈山干部学院、瑞金干部学院列为现场教学基地。华屋村红色旅游方兴未艾,村旅游公司应运而生,通过结合红色游、乡村游,人人当起红色宣传员,个个能讲革命故事,家家户户开起家庭旅馆。时代在变,“十七棵松”的信念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