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春生 盛晓晓 记者 张惠婷 刘水莲/文 杨友明 记者 潘庆坤/图
“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喝一口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在红色故都瑞金市沙洲坝,红井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红井,是苏区时期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在沙洲坝镇沙洲坝村开挖的一口水井。甘甜的红井水,见证了我们党与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饮水思源的红土儿女,从光荣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动力。红井已成为泽被红土地的初心之源、幸福之源、发展之源。
初心之源
“这就是小学课本里《吃水不忘挖井人》文中说的那口井,一定得尝尝……”建党百年之际,瑞金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干部群众一拨接一拨。大家认真聆听“红色小导游”讲解红井故事,在“吃水不忘挖井人”雕塑前驻足凝视,用竹制小瓢品尝红井水,接受着一次精神洗礼,感受着一场灵魂触动。
在旧时,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当地群众祖祖辈辈都要到池塘里去挑水喝,其生活的艰难,有民谣说得生动:“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叶坪村迁到沙洲坝村,毛主席就在这个村子办公和居住。他发现这里的群众喝的是池塘里的脏塘水,便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挂在心上。9月的一天早上,毛主席带着警卫员小吴拿着锄头、铁锹来到池塘边找水源,被一早起来的村民看见了。毛主席带头挖井的事,立即传遍了沙洲坝,乡亲们纷纷加入挖井的队伍。大家经过三天三夜努力,在村口挖出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受毛主席挖井的感召,中央苏区各机关掀起了挖水井的热潮,沙洲坝群众从此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小小一口井,贮满了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深情厚意。88年来,沙洲坝人民一直保护着这口珍贵的水井。解放后,当地对这口井重新进行维修,并取名为红井,在井旁立了一块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以示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感恩思念。红井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事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享誉海内外。
依托红井革命旧址群等丰富的革命文物,瑞金整合打造国家5A级景区——“共和国摇篮”经典景区,深挖红色内涵、活化旧址陈列、完善主题景观、创新红色体验,致力让红色历史“动”起来、“活”起来;开展了以“读一本红色书籍,上一堂红色教育课,看一台红色节目,唱一首红色歌谣,诵一篇红色诗文,观一部红色影视作品,游一次红色圣地,护一件红色文物,写一篇红色体会”等“九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育新人”教育实践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清清红井水,滴滴见初心。如今,红井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探寻者络绎不绝。在红井故事熏陶中成长的红土儿女,饮水思源的自觉汇聚成汪洋大海,滋润着赣南红土地。
幸福之源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在总结报告中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较早的理论概述。
如今,在红井革命旧址群的群众路线广场,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被铸刻在一面铜墙上,时刻提醒着我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坚如磐石的初心。
思源红井情,护好苏区水。一直以来,沙洲坝村始终把为民造福摆在首位,兴修水利夯基础,脱贫攻坚换新貌,唱响乡村振兴“新农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世纪70年代,村里兴建了3座小二型水库。1988年,村里有了第一口机井。借助这口机井,1990年,镇里建起了自来水厂,终于把自来水引进了村。最让村民们铭记的是2003年,党和政府实施民生工程,村自来水管与瑞金市自来水管网并网,使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
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沙洲坝镇近年来投入900多万元资金进行万亩灌渠改造,并启动了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使包括沙洲坝村在内的所有村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走进沙洲坝村红井观光园,一年四季都可以赏花看景。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村里投入20多万元,把现代化的喷灌技术引入该园,实现了农作物的长效节水灌溉。
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沙洲坝村也不断发力,近年来完成改厕39户、改房8756平方米、入户路硬化4260平方米、檐阶硬化3780平方米、余坪硬化3692平方米、改沟820米,新建日处理1500吨污水处理站点,设置了党群服务中心,优化了卫生室、学校、公交站等布局,群众生活越发便利。
“从苏区时期的红井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机井水,再到如今的自来水、喷灌水和污水处理站,民生之变可触可感。吃水不忘挖井人,大伙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村民杨爱民高兴地说。
这些年,沙洲坝村巧打“红井”牌,发展“红井”米粉、“红井”矿泉水、“红井”啤酒等系列产品,红井水成了致富源泉,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甜。2020年,村里被中央组织部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沙洲坝人民唱起了新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月不下雨,有水浇庄稼,五谷丰登发了财,凤凰纷落沙洲坝。”
发展之源
在沙洲坝村红井步行街入口,高大的红五星拱门上写着“中华苏维埃提灯大会”, 这是该街区实景演艺项目的起点。
红井步行街是瑞金市精心打造的文旅商业集聚区,融红色文化沉浸体验、红色文创市集互动、特色非遗展示、特色美食潮玩以及艺术时尚空间于一体。在这条1000余米长的街道上,铺展着苏区故事的墙绘、红色主题的灯雕、客家风味的店招。万人提灯、彩灯表演、情景再现、山歌对唱、军民联欢等实景化演出,再现了当年苏区人民欢庆苏维埃政权诞生时的恢宏场景,让广大游客在沉浸体验中感悟苏区历史、感受红色魅力。
“我们在步行街整体打造过程中,十分注重其串联功能。”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红井步行街使原本相对独立的红色景点串珠成链,进一步丰富了游客休闲体验产品,同时还注重“文化+商业”的互动性,引导群众参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群众通过房屋租赁流转、制作售卖彩灯等方式提高收入,仅提灯实景演出就创造了140多个岗位。
红色立市,让红井更红。近年来,瑞金市以红井革命旧址群、“二苏大”革命旧址群等革命旧址群为依托,以初心和思源为主题,以沙洲坝镇为示范点,按照景区标准全域建设红色思源小镇,红井步行街就是该小镇的公共项目之一。
走进这个闻名遐迩的红色思源小镇,犹如步入一个没有围墙的红色大课堂:红井步行街、饮水思源广场、苏维埃广场、苏区特色民宿、红色文创小街等公共项目,与红井、“二苏大”、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等红色旧址相通相连,恢宏的《浴血瑞京》实景演艺、美丽的幸福花海景区、红火的红源记忆培训基地、淳朴的乡村旅游农庄等相融相宜,“吃、住、行、游、娱、购、学”等每个要素每个细节,都浸润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据悉,红色思源小镇已吸引当地2000多户群众从事相关产业或旅游服务。
“红井,是游客来瑞金红色旅游必到之处,已经成为我们的发展之源。”沙洲坝干部群众如是说。一篇课文、一口红井、一群红色旧址,形成最大同心圆。镇村合力做旺旅游经济,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红井为主线,沙洲坝村梳理村情村史,建设了红色大讲堂、村史馆、红色影院、红色书屋、沙洲坝八一希望小学红色驿站等红色教育阵地,平均每天接待培训班10批次300人以上。2020年,该村接待各地游客38.6万人次;举办的首届瑞金红色文化旅游节和“中华苏维埃万人提灯大会”,拉动消费1000余万元,带动就业600余人。今年1月,该村投资建设的红景宾馆成功对外招租,年租金71万元,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