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T03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声”,从半部电台刮起

——在宁都小布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
现存于龚氏家庙的半部电台复制品。
邱新民向记者讲述半部电台的故事。

  □赖小荣  记者  刘航  王长颉  文/图

  “九十年前,在江西宁都县的小布,红军诞生了一支神秘的部队。这支部队在连续打破国民党大规模‘围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征中,这支部队助红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取得长征胜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又以独特的方式,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毛泽东称为‘千里眼’‘顺风耳’,被朱德称为‘党的耳目’,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赞誉。这支部队就是红军的无线电部队。它1931年1月诞生于我们宁都县的小布。”近日,在宁都县委史志办主任邱新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小布的龚氏家庙——红军无线电事业开创地。在他的介绍中,追忆那“半部电台起家”的辉煌历程。

  联络不便易贻误战机

  1927年8月1日,我们党领导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这天开始到1930年底,我们党先后组织了上百次武装起义,创建了十几块根据地,红军发展到了10余万人。由于当时没有无线电通信,处于秘密状态的上海党中央与各根据地的联系,主要靠地下交通线,既不安全又耽误时间,十分不方便。各地红军的作战指挥除了少量使用电话外,主要靠骑马、徒步、号音、旗语等方式联络,手段原始落后。有时为了报告一个消息,就得专门派人花费一两天时间才能传到。通信联络的不方便,容易贻误战机,使红军指战员们大伤脑筋。为此,1930年9月、10月间,毛泽东、彭德怀、邓中夏和中共中央长江局都曾向上海党中央报告,反映信息不通造成的困难,要求尽快建立无线电通信。

  红军的无线电事业,包括无线电技术侦察、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技术人才培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红一方面军于1931年1月6日在宁都小布开创的。

  从半部电台艰难起家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小布隔壁的龙冈打了第一次反“围剿”的第一仗,不但消灭了国民党张辉瓒第十八师的9000余人,还缴获到一部电台,俘虏了王诤、刘寅等10余名报务人员。由于红军战士从来没见过电台,更不知道电台是什么东西,加上冲进张辉瓒的师部时电台还在工作,嘀嘀嗒嗒地叫个不停,出于阶级仇恨,他们拿起来就摔,结果把发报机摔坏了,只剩下收报机。因为当时的电台是由发报机和收报机组成的,所以后人就称这留下来的收报机为“半部电台”。

  毛泽东、朱德得知这件事后,非常心痛,亲自下令:今后凡是缴获到的无线电器材、俘虏到的电台工作人员都要直接送到红军总部。

  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当时,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见几个红军战士围在一个笨重的家伙旁看新鲜,也凑上去看。他左看右看不知道是什么,顺脚就踢向一个像酒坛子的东西,愤恨地说:“这些国民党老爷兵,打仗都忘不了喝酒!”毛泽东见状忙制止他:“小鬼,你莫要踢,这不是酒坛,是无线电台用的硫酸罐子。”陈昌奉不知道无线电台有什么作用,毛泽东耐心地告诉他:“小鬼啊,无线电可是个宝贝,作用可大呢。有了它,两地互通情况就不要人跑路,也不要架电线,调动部队灵便得很哩。”在毛泽东看来,不光东西是宝贝,人才更是宝贝。他亲自过问王诤、刘寅等被俘报务员的情况,与朱德等人一起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还叮嘱其他人:“这些人更是宝贝,要好好优待他们,做好教育工作,争取他们参加红军,为我们服务。”王诤、刘寅等人备感振奋,自愿加入红军,除担任电台值班外,还担任了培训教员,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大家。他们成为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拓者,他们培养的第一批学员后来被输送到各部队,成为红军中的无线电通信技术骨干,在历次战斗中屡建奇功。当然,这是后话了。

  1931年1月3日,红一方面军在宁都又发起了东韶战斗,歼灭了谭道源的五十师,再次缴获到一部电台。这次,大家都知道电台的重要性,按照毛泽东、朱德之前的命令,将其完整无损地送到了红一方面军总部所在地——现在宁都小布赤坎的龚氏家庙。这时,红军就有了“一部半电台”。

  我们知道,“一部半电台”是没办法通信的,为了发挥它的作用,1931年1月6日,经过毛泽东、朱德亲自动员自愿加入红军的王诤、刘寅等原国民党十八师的报务人员,便在龚氏家庙,用缴获张辉瓒十八师的那台收报机,架起天线,首次侦收到了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消息,这标志着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的建立,开创了红军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的先河。

  这些单位与电台的渊源深

  有了无线电装备,红军在无线电技术侦察、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技术人才培训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

  1931年1月10日,红军以“一部半电台”为基础,在小布赤坎的陈家土楼成立了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红军无线电技术人才培训机构,最早为1931年2月10日诞生于小布赤坎陈家土楼的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为了调训学员,毛泽东、朱德亲自签发了《调学生参加无线电的命令》,开创了红军自主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先河。1931年6月,在南丰康都举办了第二期训练班。1931年11月,在福建长汀举办了第三期训练班。1932年1月,在瑞金洋溪成立了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先后举办了第四期、第五期训练班。1933年3月,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迁到了瑞金坪山岗,改名红军通信学校,这是我军的第一所综合性通信院校。

  此后,红军通信学校先后举办了第六至第十一期训练班。1934年8月,红军通信学校改编为通信教导大队,10月至12月以代号“红星第三大队”名义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8月上旬,在长征路上,恢复了红军通信学校。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水坪沟成立了西北军委通信学校。1936年10月,西北军委通信学校与随红四方面军北上的红军总司令部通信学校合并,成立了中革军委总司令部通信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中革军委通信学校演变出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大批军地电子信息、通信院校。

  如今的《参考消息》报也与“半部电台”有着直接渊源。当时苏区消息十分闭塞,为及时了解外界情况,掌握国内国际动态,红军每到一地,毛泽东都会安排人到处收集报纸。王诤、刘寅加入红军后,利用“半部电台”专门收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消息,还摘要抄录给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传阅。急需了解外部信息的毛泽东看到后非常高兴,称赞说:“这是没有报纸的报纸啊。”为此,这项工作便被红军总部参谋处固定下来。后来,红军缴获的电台越来越多,实现了多地通信,总部参谋处专门调拨了一部收报机从事收集外部信息工作,并将重要内容整理誊录,定期送给毛泽东、朱德等主要领导人参阅。

  后来时间一长,从事这项工作的参谋人员感到,这种整理出来的信息汇总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叫法,既不便于工作沟通,又让这份誊录的东西因为缺少文头看起来别扭。为此,有位参谋在一次送誊录件时,向时任红军总部参谋处长的郭化若反映了大家的想法。郭化若听后,略一沉思,回复道:“既然是给领导看的,作参考用的,就叫‘参考消息’吧!”这就是现在《参考消息》报的来由。

  从“听声”发展到“风声”

  从半部电台起步,红军拥有越来越多无线电装备。据史料记载,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缴获一部半电台后,第二次反“围剿”又缴获电台4部,第三次反“围剿”缴获电台10部。1931年12月14日,宁都起义部队为红军带来电台8部、无线电器材修理处1个。此外,后来在瑞金成立了红军通信材料厂和无线电器材修理处,能自制和修理一些较简单的器材。

  1931年6月,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增设了1部专职无线电侦察台。1931年12月,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成立了侦察科,无线电侦察台划归了侦察科领导。1932年8月,在福建建宁成立了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二局,同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在瑞金设立了无线电侦察台。1933年5月,在瑞金成立了中革军委二局。1933年10月,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二局撤回瑞金,与中革军委二局合并,此后,便一直称为中革军委二局。

  在1931年12月之前,对敌人的无线电侦察,除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新闻供总部首长参阅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侦听敌军电台的联络情况。当时,国民党军队也刚刚建立无线电通信不久,仅限师、旅以上单位使用,而且通信保密制度不严,电台通信中经常用明码通话,来往电报有时也用明码拍发,包括双方的主官姓名、部队番号,加上被俘参加红军的报务人员对敌台呼号、波长、组织状况、隶属关系,以及声音、手法等通信特征较为熟悉,对敌台互相之间使用的简单密码也知道不少,所以能从敌台经常拍发的“贵军驻何地”“贵军属何部”“贵台何名”等谈话中获得敌军驻地、番号和行动时间等有关情况,这引起了总部首长的极大重视。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许多人都知道,隐蔽战线有“龙潭三杰”,指的是钱壮飞、李克农和胡底。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实还有红军的“破译三杰”,这指的就是曾希圣、曹祥仁和邹毕兆。1931年12月,曾希圣担任了红一方面军侦察科的科长。他在白区工作的时候,听一名报务员说过“密码是可以破译”,而且还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黑屋》,这本书是专门讲破译的,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就提出了破译敌人密码的想法。对这样的好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当然十分支持。于是,曾希圣和曹祥仁便开始试破敌人的密码。为了掌握敌人的报文规律,发现破译线索,曾希圣除了多设电台、尽量多掌握敌人的报源外,还亲临战场,红军每打下一地,他便第一时间冲进敌人指挥部,希望发现有用的破译信息。

  1932年8月20日,红军攻占了宁都隔壁的宜黄县城,当时驻守宜黄县的是国民党孙连仲部高树勋的27师,曾希圣又第一时间冲进了高树勋27师的指挥部里,意外地发现了一份孙连仲部与吉鸿昌部联络的密码电报,其中20余组密码附有译文,因为高树勋的27师败逃得很仓促,报务人员逃跑时来不及销毁这份译文。曾希圣、曹祥仁依照这份译文,经过反复钻研,于1932年11月16日破解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份“展码”密报,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首次破获国民党军的密码。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破译后,红军的破译工作便一发而不可收。到1932年底,在曾希圣、曹祥仁两人的不断努力下,共破译了国民党军的密码17个,国民党军使用的“展码”也整本被破译,围困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的所有动态都被红军掌握了。

  不久,在小布参加过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培训的邹毕兆也加入了破译工作。这时,因为国民党26路军宁都起义后加入了红军,蒋介石担心泄密,加上国民党“围剿”红军不断失败,蒋介石怀疑通信出了问题,开始重视保密工作,请了一名德国的密码专家,对密码进行了加密,让国民党军改用了一套特别本密码。但是,在曹祥仁、邹毕兆的努力下,1933年2月,我军在南丰又破译了国民党军的第一份特别本密码。因为他们的努力,我军获取敌人情报的途径和方式得到了大大改变,红军有了“千里眼”“顺风耳”。邹毕兆曾回忆说:“破译了敌人的密码,蒋介石军队的部署、调动、企图、装备、补给、处境乃至口令、信号,红军全部掌握了。”到1933年8月1日,二局共破译了敌人密码100个,当时担任二局副局长的钱壮飞十分高兴,取名“百美图”,在瑞金召开庆功大会,聚餐以示庆祝。

  到1934年7月,二局共破译密码415个,创造出“敌发即收,敌通我通”“来一个通一个”“边抄边通”的奇迹。意思是,敌人进行无线电通信时,你抄收我也在抄收,你译出来了我也译出来了,有的时候还出现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译得比敌人还快。因为有时敌人知道发来的电报不太重要,碰到劳累或吃饭的时候,会休息一下或吃过饭再译,但红军不知道重不重要,一收到便马上译出来,加上红军人员的技术水平高,所以比敌人译得快。

  1931年5月27日,红军发起广昌战斗,仗打得十分激烈。正在敌我相持不下的时候,技侦人员听到了广昌守敌第五师的电台向南昌行营的呼救通信,称“我们师长胡祖玉已经负了重伤,请求紧急支援,再不支援,我们顶不住了”。毛泽东、朱德得知后,立即要求全体政工人员迅速通报给红军全体指战员,红军一听,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下了广昌。

  二局在历次反“围剿”和长征,乃至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暗算》《潜伏》《风声》等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一二。也因为这些影视作品,现在人们一听到“风声”,就会联想到密码破译工作。现在听起来,破译似乎很轻松,但他们的工作其实非常重要,而且步步惊心,从“听声”到“风声”,背后是无数革命先辈的默默付出。

  这里简单介绍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人公的原型。他实际上叫李白,是第二期红军无线电训练班培训出来的学员,后来在红五军团担任无线电分队政委,于1949年5月被派到上海,在解放前夕被俘牺牲。现在上海虹口区还建有李白烈士纪念馆。

  电波中“永不消逝的精神”

  邱新民告诉记者,可以用“五个铁一样”来形容红军无线电技侦部队铸就的精神,那就是:铁一样的信仰,铁一样的信念,铁一样的组织,铁一样的纪律,铁一样的作风。对于这支部队的形象,他觉得可以用“四个无”来形容:无形战线,无名英雄,无私奉献,无上光荣。这支部队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直接的工作人员却只有40余人,可以说非常了不起。

  如今,在龚氏家庙,这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建筑中,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它的建筑历史,而是它传承的“永不消逝的精神”。记者在采访时,不时有不同年龄的游客前来参观,从四五岁的孩子,到退休的老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怀着不同的心情,为着同一个目的——寻访红色足迹。邱新民的讲解更是让在场的游客听得入迷。采访接近尾声时,还有“粉丝”前来催促他:下午3时您有一场红色历史讲座,大伙已经提前到场了。邱新民的红色讲座极受欢迎,“档期”都快排不过来了,而小布这段“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大家更是百听不厌,每听一遍,都对革命先辈充满崇敬之情。

  龚氏家庙是小布人儿时嬉戏的场所,他们在这里听着这段故事长大,每当有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时,他们都会热心地当起义务讲解员。现场有两名小布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员工——谢小珍和吴向华,她们告诉记者,自己正在练习讲解,以后将作为红色旅游公益讲解员为游客讲解。她们都是当地人,儿时放学后常在龚氏家庙玩耍。那时,老师们会坐在厅堂的凳子上,给学生讲半部电台的故事,她们听得津津有味。吴向华说,当年给自己讲过故事的两位老师,一位已经90岁,一位已经60多岁,这两位老师退休后,依然会来这里义务讲解。可以说,这个故事通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已经深入小布人骨髓。她们也想把这份精神传递下去,所以现在镇里组织培训公益讲解员时,她们立即报名参加。谢小珍说,现在来小布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今年正月,每天都要接待几千人。因此,她和吴向华非常期待能像老师那样,把这个动人故事和红色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小布的龚氏家庙因半部电台而出名,从小孩到老人,都会讲这个故事,当地人也非常爱护这里。小布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半部电台的故事,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如今,越来越多人到小布来旅游,龚氏家庙因为半部电台的故事,成为必游之地。当地学校也通过半部电台的故事,在学生中开展红色教育,并培养了一批小小讲解员,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也会请这些小讲解员与大家互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90年过去了,虽然半部电台的嘀嗒声已经停止,但记者在孩子们的讲解声中,清晰地感受到,革命精神依旧在小布飘荡,永不消逝。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在宁都小布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T001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第T002版:卷首语
   第T00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0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1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5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5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5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5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5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10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风声”,从半部电台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