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寿生 叶功富 袁荣德 记者 萧森 黄丹 文/图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这是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写下的动情诗句。当年,陈毅在领导赣粤边游击战争期间,当地有的老百姓受国民党毒化宣传影响,红军一来就躲进山里。陈毅反复告诫红军战士,不仅要秋毫无犯,还要把群众家里的牛、猪、鸡等喂好,吃了粮食,按价付钱,并附上感谢信。没有宿营地,他们宁肯露宿山中,以大树为篷、野草当被,也决不惊扰群众;食物匮乏时,他们宁肯忍饥挨饿,也决不采摘群众家门口的野菜……正因为红军游击队视人民为“重生亲父母”,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由衷拥护和真心爱戴。
据大余县史志负责人朱常介绍,在赣粤边红军游击区中心的大余,涌现出了众多支援革命斗争的英雄,他们在与国民党的残酷“围剿”中,机智勇敢、义无反顾地帮助红军游击队,使游击队处处得以化险为夷、渡过难关,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在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小组,流传着许多当年周篮嫂支援红军游击队的感人故事。
6月23日,记者一行来到正在打造的红色名村——兰溪村,来到彭坑小组参观陈毅故居,听周篮嫂儿子刘士华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
“竹篮子”送粮送药
如今,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陈列着一个竹篮子,它看似普通,可是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个篮子是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彭坑小组周篮为红军游击队送粮送药用过的。
今年86岁的刘士华,依然清楚地记得母亲讲述的她支援红军游击队的事。刘士华说,母亲是1904年8月出生,1975年12月去世。“周篮”这个名字是陈毅当年在彭坑一带打游击时给母亲取的。母亲原名叫周三娣,出生在大余县青龙镇同盟村塘角里。1929年农历9月,经人介绍,周篮参加了农民运动的地下组织。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周篮热情地支援和掩护红军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经常提着一只篮子,假装上山打猪草,为隐藏在山上的游击队送粮、送饭、送情报,还时常往来于板棚、池江一带,深入国民党的兵营和机关,刺探情报,帮助游击队购买物品、药品,出生入死地为革命工作。
1936年夏,陈毅在兴国老营盘反“围剿”战斗中负过伤的大腿伤口复发,大腿肿得像冬瓜,疼痛十分厉害。当时,游击队住在山上的草棚既简陋,又潮湿,加之又缺医少药,就决定安置到大余彭坑女交通员周三娣家设法医治。为了便于隐蔽,陈毅化名“老刘”,因他个子高大,周三娣就叫他“高老刘”。那时国民党军封锁山区,在坑口的弓里村驻扎了军队,对进坑、出坑的人都要盘查,很难到外面买到什么好药。怎么办?周三娣只好用土办法采草药给他治。每天,她从田塍路上拔回一些辣椒草、狗帖耳(鱼腥草)等草药。先将辣椒草加盐放到锅里熬煮。熬出药味后,就用水桶舀起,请“高老刘”坐前洗去伤口的脓血,并用围裙盖住桶面,让药水热气熏伤口。然后,把狗帖耳和从田埂上挖出的蚂蚁窝一起捣烂,制成红饼,覆贴在伤口处,再用布条包扎好。每熏洗一次,就痛得陈毅冒一身汗。因为辣椒草加了盐,洗的时候,药水渗入伤口是很痛的。陈毅却紧咬牙关,还给她鼓励说:“大嫂,不怕,尽管洗得去!”就这样熏洗过几次,红肿的伤口竟慢慢地好了。陈毅高兴地对她说:“大嫂,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手,你用的是啥子灵丹妙药呀!”说完,周三娣就领他到屋外的田塍路,指点着路边长着的那些辣椒草和狗帖耳对他说:“看,医好你的脚,就是这些灵丹妙药呀!”
“周篮嫂”有来由
陈毅腿伤好后,又回到深山老林打游击了,但周三娣始终忘不了支援游击队。一有机会,她就提一个竹篮装成进坑打猪菜的样子,把饭菜送去。这年端阳节,她特地包了许多粽子,还用竹篮盛好送去游击队,过小山溪时,不小心踩滑了石头,脚板划破了皮,血不停地流,她还是挣扎起来往前走,总算是送到游击队住的棚子里。游击队员们见她送粽子来了,左一个“大嫂”、右一个“大嫂”,大家围拢一起怪亲热的。
陈毅同志一眼看出她摔了跤,亲切地走前对她说:“大嫂,辛苦你了,我们要以啥子来感谢你哟!”
三娣嫂慌忙说:“这算不了什么,你不常说,要有福同享吗!”说罢,就把粽子从篮里拿出分给大家,要大家边吃边说。
这时,忽然有个游击队员向她提问说:“大嫂,我们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将来革命成功了,我们才好报答你呀!”
周三娣说:“乡下的妇娘子有什么大名,我姓周,小名叫三娣。”
说到这里,陈毅提着这个竹篮凑到她身边说:“我看这样吧,你经常提这个竹篮给我们送东西,我提议给你取名叫‘周篮’,行不行?”大家都说好。
周三娣也抿着嘴巴笑着说:“叫这个名字也蛮好。”
从此,大家都叫她“周篮”了。直到解放后,陈毅同志还记得“周篮”这个名字。1963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时,他还委托陈丕显找到来北京开会的大余县委书记和县长,交谈中谈起池江彭坑的周篮嫂当年对游击队的帮助。陈毅感叹地说:“彭坑那位‘周篮嫂’,对我们支持真是太大了。” 从此,“周篮嫂”的名字在大余县广为流传。
竹筒绑树藤送饭
1935年的冬天,十分寒冷,赣南地区罕见地下起了大雪。在赣粤边游击区进行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恶劣的气候导致山中食物、燃料短缺,游击队员个个饥寒交迫。如果外出行动,到处是国民党的驻兵,加上冬天树叶凋零,缺乏隐蔽,行迹又容易暴露,断粮断衣,形势异常严峻。
得知这样的情况,身为地下交通员的周篮内心焦急,害怕游击队员熬不过严寒的冬天,就缝制了两个布袋,一个装了六七升大米,一个装了一些碎木炭,又向邻居借了一口小锅,和丈夫刘汉光深夜出门,冒着生命危险避开国民党的哨卡,把大米、木炭和锅送上了山。得到物资的游击队员们喜出望外,交口称赞周篮夫妇是一对有勇有谋的“好哥嫂”。
有一次,油山游击队大队长曾彪被国民党部队包围了,为了搜捕曾彪,国民党部队把哨点设在周篮家门口的水塘边,一家人的行动都受到监视。周篮想到曾彪为了躲避搜捕,已经好几顿没吃饭了,心里很是着急。敌人包围前,曾彪曾来到家里,与周篮取得联系,她知道曾彪藏在对面小河沟旁边的石坳里,但又怎样能把饭菜从敌人鼻子底下送到那里呢?周篮在家中苦思冥想,目光无意间瞟到放在墙角的水桶,突然冒出了一个主意。
一天,周篮偷偷把饭菜放在一个竹筒里,把竹筒放进水桶里,上面再用些旧衣服盖好,假装到河沟去洗衣服。一到河沟边,周篮通过暗号与曾彪取得了联系。曾彪这时藏在河沟对岸一棵大树下的树洞里,他放下一根树藤,周篮把装着饭菜的竹筒绑在树藤上,曾彪再拉起树藤取走竹筒。就这样,周篮天天利用洗衣服的机会,在国民党部队的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给曾彪送饭,一直到国民党部队撤走,始终没有被发觉。
粪桶里藏烟叶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岁月中,许多中共领导人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工作时常常废寝忘食。他们有时工作到深夜,身心俱疲,需要补充精力,这时,香烟就成了首选。虽然香烟有一定的提神功效,但久而久之,会嗜吸成瘾,等到想戒掉时,已是难上加难。陈毅的烟瘾十分大,经常是烟不离手,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经常是白天休息,晚上通宵工作,如遇上工作上的难事,有时会抽上二三十根。
“老刘(陈毅化名)啊!现在天色已经很晚了,我们还是早些休息吧!”一天夜里,陈丕显说道。
几步之遥,陈毅背靠着一棵大树坐在地上,听到话后,头从放置腿上的地图上抬起来,叹了一口气,“老丕 (陈丕显)!你不是不知道,我这不是睡不着吗,心里总像是猫在挠痒似的,真是难受!”
陈丕显听了皱了皱眉,等到天亮,他见陈毅一夜未睡,还强打起精神去工作,脸上露出担忧。站在原地思索片刻后,他招来警卫员附耳嘱咐几句,警卫员便离开了。警卫员找到周篮,让她上山去。很快周篮便到了游击队基地。见周篮来了,陈丕显连忙上前帮她把肩上的扁担给卸了下来,说道:“周篮啊,真是辛苦你了!要不是真的有急事,我也不想在这紧张的时候把你叫来。”
周篮把扁担放在地上,抬头望着陈丕显,笑着说道:“首长啊, 哪里有什么辛苦的,我就是一个乡下妇娘子,什么活没干过呀!只要是我能帮得上的,首长您就尽管吩咐吧。”
“是这样啊!你也是知道的,老刘他这人,没别的嗜好,就是烟瘾很大,没有烟叶,他干什么都不带劲。你看,我们在这山沟沟里的,哪里有什么烟草啊,有饭吃就不错了。” 陈丕显背起手,踱了几步,继续说道:“所以我想麻烦周篮你帮忙运些烟草来,让老刘给解解馋!”
周篮听了陈丕显的话,爽朗地一笑,“可以,我一定完成任务。”
与陈丕显低声交谈几句后,周篮挑起扁担下山去了。回到家,周篮立马出门探查敌情。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周篮一边和村里的乡亲们打招呼,一边留意四周的动态。
国民党为了清剿游击队,专门在池江的弓里、彭坑设立了三道防线以便检查。周篮见此,心里暗暗地想到:“这国民党可真是戒备森严啊。要想躲过他们的盘查,可真是要费一番功夫,该怎么办啊!”周篮见国民党士兵挨个地搜查,暗自地焦急。
“哎呀!这可真是臭,快走,真是的,臭死了啦!”周篮听了忙抬头,看见远处哨所的一个国民党士兵对着赶牛的汉子骂骂咧咧的,望着地上,脸上露出嫌弃的样子,掩鼻叫喊着。周篮顺着他们的目光朝地下望去,只见一坨坨深黑色的牛粪被随意地排泄在路上,发出阵阵恶臭。周篮见士兵挥手让赶牛的汉子通过关卡,心中不觉浮上一计。
翌日一大早,周篮挑起扁担,朝着村口走去。和送烟叶的游击队员碰面后,周篮便赶忙把烟叶藏在水桶里,朝路旁的田埂走去。走进田埂的茅厕,周篮放下担子,在附近的水塘内采下几片荷叶,把烟叶严严实实地包裹住,再用地上的泥土夯实放入桶内。周篮打开茅房,抄起茅房内的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屋内的大粪装在桶内。把水桶装满后,周篮挑起粪桶慢悠悠地朝着山上走去。
走到关卡,卡内的国民党士兵拦下了周篮, 嚷嚷着要搜查。但是,当士兵走上前时,猛地传来一阵恶臭。四周的士兵纷纷掩鼻散开,其中一个士兵怒斥道:“你去干什么?”
虽然粪桶散发出来的气味令人难以忍受,但是此刻的周篮心里却是万分喜悦,听了士兵的话,忙说道:“噢,我这是要挑些大粪到山上给李子树施肥。”
想是气味过于浓郁,国民党士兵也没过多为难周篮,很快便让她过关了。周篮过关后,一刻也不停留,加紧步子朝山上走去。把粪桶的粪便浇灌李子树后,便拾起桶内的泥块,就着山泉水把面上的污垢清洗掉,拆下中间的荷叶,急忙把烟叶给陈毅送去。
见到烟叶送到,陈毅赶忙接过,卷上一支,抽了起来。半晌,想来是止了烟瘾,陈毅笑着望着周篮,问道:“你是怎么过关的?”
周篮闻言道出了原委,陈毅了解到自己嘴上的烟叶原来是被藏在粪桶里才过关的,自嘲着说道:“还好,还好,没有杂味啊!”
后来,周篮凭借这个办法,多次为陈毅送来烟叶一解烟瘾,陈毅内心十分感激周篮给予的帮助。
据池江镇党委宣传委员刘洋介绍,目前,兰溪村正在打造红色名村,彭坑正在建设纪念小广场,开办了“周篮嫂”民宿,陈毅旧居吸引众多游客,道路硬化得宽阔,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展现。
周篮的家在池江彭坑坑尾的一户单家独院,已列为陈毅同志旧居,2018年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陈毅同志旧居围墙外立了一座雕塑:一女子拿竹子赶一头猪。其中,蕴含着当年周篮智救陈毅的历史。1936年8月的一天傍晚,陈毅坐在周篮屋后的一棵桐子树下看书,警卫员净小聋牯在旁边擦枪。此时周篮在房前圳沟里洗衣服。突然发现一群国民党兵进坑来了,已经快到家门口了,情况万分危急。怎么办呢?回到屋去通知,已经来不及了,要是喊起来,会被敌人听见,反而坏事。就在这时,周篮看见房前的一头猪,她急中生智,用石头打猪,边打边大声叱骂:“你这只瘟猪仔,不赶快回家,这么多兵来了,会一下把你打死的。”陈毅等人听到大声的呵斥声,知道危险了,赶紧从屋背上山,钻进树林,脱离了危险。晚上,等敌人走了,陈毅下得山来,一见周篮,便竖起大拇指夸赞说:“大嫂,你真会变通,当得一个诸葛亮哟!”周篮也开玩笑似的说:“是你们时运好,碰上这头小猪救了你们的命!”说得大伙儿都哈哈大笑起来。
兰溪村以周篮嫂为荣,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要把周篮嫂的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目前,大余县正在推广话剧《周篮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