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穆宇清 整理
翠微峰,位于宁都县城西北方向5公里处,山山矗立,峰峰如剑,高耸入云,各峰之间均有一条狭窄阴暗的深谷相隔,地形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8月,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8军144师解放宁都后,开始攻打占据了翠微峰的土匪黄镇中。195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这次战斗摄制了经典黑白电影故事片《翠岗红旗》。
经典改编 重内心戏
1949年,3月,蒋介石派白崇禧、何应钦窜入宁都,同国民党江西省第八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黄镇中密商,决定成立“江西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并任命黄镇中为中将司令,组建支5000余人的军事力量,以翠微峰作为核心据点,抵抗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第一四四师解放宁都后,师党委决定攻打翠微峰。8月30日,开始对翠微峰周围30余里的东、南、西三面进行松散包围。9月23日,参战部队向翠微峰守敌发起总攻,黄镇中最终从山崖上爬下来,向解放军举起了双手。翠微峰战斗胜利结束。
翠微峰战斗是解放军解放赣南战役中的一次最大的山地攻坚战,被华中军区誉为剿匪战斗中攻坚战的范例。新中国成立后,编剧杜谈根据这个战斗编写剧本,拍成影片《翠岗红旗》,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我军剿匪作战的影片。影片内容并没有着重描绘战争场景,更多的是表现了老区人民在白色恐怖岁月中对红军的深情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它艺术上的重要特色。
男主角是青年农民江猛子,女主角是他的新婚妻子向五儿。1933年,江西苏区江营扩大红军力量,江猛子率先报名参军,向五儿鼓励他顽强战斗、英勇杀敌。翌年,猛子随军长征北上。大地主、萧镇魁卷土重来,猛子的父亲、乡苏维埃主席江春旺、妹妹林仔均遭杀害。五儿迫于无奈,改名换姓逃亡他乡,在一个荒凉的土地庙里,生下儿子小鸿。次日,由于孩子的哭声,她被萧镇魁的爪牙发现,迫不得已去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妈。一日,封之固准备黑夜上山“进剿”游击队,五儿及时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游击队,使匪军遭到挫败。1949年,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萧镇魁逃上翠岗山,负隅顽抗,五儿母子等群众也被裹胁上山。江营一带解放后,解放军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留下一个师负责剿匪,师长正是江猛子。五儿得悉解放军已来到山下,不胜欣喜,即将自己的身世向儿子小鸿倾吐,并叫小鸿悄悄下山去找解放军。小鸿来到解放军师部要求参军,父子得以相认。小鸿提供了进攻翠岗山的路径,并担任部队的向导,终于一举全歼敌军。向五儿一家人终得团聚。
深入体验 潜心演绎
《翠岗红旗》的摄制工作,汇聚了来自解放区与原来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主演于蓝与副导演马瑜是延安鲁艺培养出来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而担任导演、摄影的张骏祥、冯四知,以及饰演江猛子、萧镇魁、封老四、封之固的张伐、陈天国、夏天、白穆等,则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上海从事电影工作。
由于编剧杜谈的大力推荐,刚刚在东影头次“触电”拍摄了影片《白衣战士》的于蓝,被确定为向五儿的扮演者。随后,导演及几位主要演员到江西深入老区体验生活进行拍摄准备。张骏祥到达目的地后,就提出要了解这一地区苏维埃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抗战时期不同的相关景物的情况,并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提纲。这些体现了老艺术家努力“转型”,努力了解和表现“工农兵”的时代新要求的思想状况和急切心情。
对于演员于蓝来说,更多的准备工作是访问和接触红军家属以及幸存的干部、党员,了解当时不能随红军北上留在苏区的人民群众是怎样度过各种苦难而生存下来的,因为《翠岗红旗》这部影片正是反映他们是怎样历经艰苦和危险等待而又迎来解放的日子。于蓝在短短的一个月里,采访了从省委书记到普通群众约三四十人。令于蓝感到收获最为丰厚、同时也受到极大震撼的是,她采访到了一个有向五儿类似遭遇的人。通过将近半个月的单独寻访,加之后来摄制组大队人马抵达后的集中体验生活,使于蓝对苏区人民曾经的遭遇无限敬仰。她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己似乎就是其中一员的强烈感觉,终于成功地塑造了向五儿这一颇为新鲜、复杂的革命妇女的艺术形象。
题材独特 艺术隽永
在当时颇为集中涌现的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影片中,《翠岗红旗》堪称别具一格。它的主人公不是像刘胡兰、赵一曼那样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向五儿这么一个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仍保持气节的红军家属,所着力表现的也不是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血肉拼杀,而是刻画了向五儿在逆境中坚定等待毫无音讯的丈夫、将幼儿抚养为革命后代的生活侧面。这正是该片的成功与独到之处。
影片的摄影富有激情、诗意与创造性,在用光、构图等方面都比较讲究,下了很大的工夫。摄影师冯四知与导演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擅长运用运动、光线造型以追求色调、质感的功力及经验,大到千军万马的战斗场面,小至一个人物的特写,甚至一草一木的空镜都精心设计,潜心创意。结尾则在解放大军开赴翠岗的壮观场面烘托之中,借助高高飘扬的红旗与猛子、向五儿和儿子的三人中近景叠化,赋予影片以宏大气势与深刻意蕴。
1951年3月,在全国26个城市举行了“国营电影厂新片展览月”活动,映出故事片、新闻纪录片20部,检阅新中国电影事业结出的第一批硕果,其中就有《翠岗红旗》。广大观众尤其是当年参与翠微峰剿匪战斗的指战员们,感觉许多情景历历在目。尤其是由于视觉效果突出,该片在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这也是中国电影摄影首次受到世界影坛的褒赏。后来此片还曾获原文化部颁发的1949年至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每个主创人员为此获得一枚奖章。
值得一提的是,《翠岗红旗》的电影海报是由时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师的山水画家颜地,以水粉为表现手法绘制而成。当时中国电影的海报受到了苏联电影的影响,风格开始偏向现实主义,一些学院派的艺术家开始尝试为电影设计海报,因此,不仅影片本身,影片海报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