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T04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土地上的“三朵花”

《烽火奇缘》剧照。
《山歌情》剧照。
《莲妹子》剧照。
《莲妹子》剧照。

  □记者  幸菲菲  整理

  音乐剧《烽火奇缘》

  一朵绮丽瑰艳的山茶花

  “烽火奇缘人称颂,阴差阳错意无穷。断续离异寻常事,人情事理两相融……”1989年,赣南大型采茶音乐剧《烽火奇缘》搬上了舞台。1987年,编剧舒龙创作出《烽火奇缘》,经四稿后于1989年演出,这是江西省首部革命历史题材与赣南采茶音乐相结合的剧目,而且全剧没有一句道白,只有如诗的唱词,采取的是一唱到底的形式。这是赣南采茶戏自我超越、摸索戏曲革新发展,以适应观众欣赏心理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大胆探索。该剧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获演出二等奖,编剧二等奖、导演二等奖,演员黄玉英获主演一等奖与演员龙红获配角一等奖等十一项奖。

  战争年代的奇曲爱情

  在红色赣南神奇的土地上,在1934年至1949年这十五年的历史长河里,从红白结仇,到国共合作,最后内战重演。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悲剧交杂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神奇的故事。

  人品出众的兴国女山歌手、宣传队长胡小琴与古宗明结婚,婚后不久古宗明就参军了。白军进了村,胡小琴身陷魔掌,因不愿给白军旅长唱为蒋介石歌功颂德的山歌,而吞服“锁喉药”。白军旅长恼羞成怒,要对胡小琴下毒手,具有正义感的白军军医罗俊杰救下了她。又因胡小琴相貌与他死去的女友酷似,故罗俊杰对胡小琴顿生爱意,但胡小琴却要等待丈夫。另一方面,当古宗明成为八路军高级指挥官时,被部队的宣传队长百灵所追求。后来当古宗明带着队伍路过家乡,因为种种原因,两人造成了误会,胡小琴以为古宗明爱上了百灵,为成全他们而躲藏起来;古宗明未见着妻子,怀着极大的遗憾踏上了新的征程;罗俊杰知道胡小琴依然钟情于古宗明,便悄然离开回了广东老家;百灵因知道古宗明深爱的是妻子,也决心克制内心对他的爱,切断那一缕情丝……

  这四个交织的情爱中有同情、妒情、痴情,情网难挣。而爱情在铁血中萌生、洗礼、变异,成就了烽火岁月里一组奇特的姻缘佳话。

  红土地上的红色戏剧

  “所有的色彩中,我最爱红色。大概是我长年生活、工作在赣南红土地上的缘故吧。了解红土地的历史,听红土地的故事,唱红土地的歌谣。时间长了,听多了,唱久了,对红色的爱好,与日俱增,与岁共长。”舒龙说。他对赣南这块自然的红壤里发生的红彤彤的、光照千秋的历史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心底里发出了讴歌的激情。于是,他就挥动了如椽之笔,以戏剧、电影、电视剧这一特殊的文艺语言,尽情地歌唱红土地。他是赣南红土地文化研究专家、一级编剧,从1968年起便致力于红土地文学的研究与创作,他几乎全身心附在这一深厚的文化沃土上。

  开掘这片红色故土,是赣南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舒龙告诉记者,要振兴赣南文坛就必须寻找赣南的优势,突出赣南的特色,就必须抓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他的书斋里,近万册藏书和他几十年来跑遍江西各地采访收集的一摞摞笔记、札记,都显示了他的“富有”。丰富资料的占有,外向性格赋予他的随和健谈,使他得以接近无数采访对象并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从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烽火奇缘》同样是舒龙一以贯之的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在这里,他把人物置于历史的紧要转折关头。人物不但显示个人的命运,而且显示群体(民族、阶级)命运。《烽火奇缘》有意选择长征前夕(1934年)、国共合作(1937年)、延安时期(1940年)和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这几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在处理革命历史题材的内容时,走出了长期奉行的脸谱化、公式化的模式,没有停留在人物表面单一化的阶级性上,即不以简单的阶级来划分好人坏人,而是把视点聚集在人物丰富个性和人情韵味上,从人之常情中引出奇曲情缘,让人耳目一新。正因为“人情事理两相融”,故引起大众心灵的共鸣。

  此剧创作的一大特色是,全剧没有一句道白,在“唱”中把叙事、抒情、点化情景有机融合为一体;以音乐歌舞形式,将戏剧的传奇性、抒情性、思辨性与哲理性有机地结合,并融采茶传统(客家民歌)音乐与现代音乐于一体,这一切呈现出编剧与导演不愿守旧,勇于创新的艺术追求。

  结构故事,实际上就是艺术变形本领,就是说按照特定艺术体裁的艺术规范,重新结构生活素材,舍去与主题无关的生活原料,把诸多看去散乱复杂的现象,甚至偶然性事件,进行审美意向的聚合重铸,结构为富有人物矛盾而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完整故事,把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特设的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中来,使人们从特定的视点显现的总体效果中,领略到世态风貌与人生滋味,给读者或观众提供审美再创造对象。《烽火奇缘》就是如此。本来十五年的风风雨雨,硝烟弥漫的战斗,出生入死的搏斗,人际关系的聚合离散,是多么盘根错节,杂沓纷繁。要如实地反映这一烽火历程,该要花费多少笔墨,作者却巧妙将这些烽火历程模糊化起来,推到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去,只作为显示整个戏剧冲突的生态环境;把古宗明、胡小琴的离合悲欢作为整个戏剧的主体骨架,却又分别生发与交织着古宗明与百灵、胡小琴与罗俊杰间的友谊、情爱与意外奇缘。从而使人们能从中领略到烽火岁月中,人物间的独特情爱关系与人性追求,也透视出这一年代人物的命运变化情景,使人们体味到作者审美意向的艺术感染。又借助一唱到底、载歌载舞的戏剧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便为全剧增添了艺术效果,生出新的艺术活力。

  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如何争取当代观众,这是摆在每一位戏剧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烽火奇缘》讲述的是既古老又出新的故事。当今的观众对戏剧的演出形式提出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他们早已厌恶那些以单一的阶级来划分好人坏人的格局和模式;脸谱化、公式化的人物已被当今观众所摒弃,这样,面对当代观众群,就要求戏剧工作者应率先在戏剧领域寻求一个新的现代视角,对历史题材的戏剧做现代艺术思考。该剧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导演在处理革命历史题材的内容时,没有停留在人物表面单一化的阶级性上,而是把视点聚集在人物丰富个性和人情韵味上。着力刻画出主人公胡小琴作为苏区广大妇女的典型形象,既表现出她忍辱负重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又表现作为人所共有之的人情韵味。在表现形式上,极力追求开放性,采用了以人物为主导的无场次音乐歌舞形式,将戏剧的传奇性、抒情性与思辨性、哲理性有机地相结合,在表现手法上借鉴其他姐妹艺术之长,为我所用。舞蹈融入剧中,形成一种流动的韵律,产生戏中有舞,舞中出戏的审美效应。这些诗化的舞台处理,统一在戏曲写意的美学特征之中,极其鲜明地展示出浓郁的赣南地方特色,该剧不愧为“红土地”戏剧中的一朵绮丽瑰艳的山茶花。

  采茶剧《山歌情》

  “原生态”的继承和创新

  《山歌情》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采茶歌舞剧。故事发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山歌手贞秀在赛歌场上战胜了恋人明生,但她是满仓的童养媳,赛歌后被迫与满仓圆房。贞秀在夏大姐的帮助下参加了蓝衫团,积极投身革命宣传工作,并在歌声中将满仓送上了前线。满仓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将贞秀赠送的印有“山歌大王”的毛巾丢失。白军将乡亲们赶到村头,追查山歌大王的下落。小和尚、满仓、明生和贞秀争着要当山歌大王,他们在白军的机枪下开始了又一次赛歌。面对死亡,贞秀与明生双双唱出了压抑在心底的恋情。他们唱着山歌《十二月共产》倒在敌军的枪口下……《山歌情》写出了苏区人、苏区情、苏区魂,表现了牺牲、奉献的苏区精神。此外,剧中色彩纷呈的山歌品种,带着一种浓郁的赣南风情,构成了鲜明的红土地特色。

  28年前,一批文艺工作者凭着对赣南采茶戏“原生态”的继承和创新,凭着对赣南丰富红色题材的挖掘和演绎,打造出了一部经典力作《山歌情》,连获多项国家大奖。此后,赣南采茶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一个小小的地方剧种以每隔两年出一部大戏的高产频率,屡获国家级大奖。

  “当年排演《山歌情》时比较困难,没有经费,也没有这种氛围。当时文艺界的大背景都是搞流行音乐,加上电视普及,戏剧陷入了低迷境地。在去成都演出比赛的路上,旅客听说我们是搞戏剧的,都感到非常吃惊。”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原副院长、《山歌情》音乐主创人员之一的刘洪忠,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非常感慨。

  但《山歌情》一经亮相,就引起了所有评委的注意。演出结束后,《山歌情》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原文化部领导当即邀请《山歌情》剧组进京演出。

  1993年12月,《山歌情》首次进京,在北京人民剧场公演。随之,诸多荣誉接踵而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导演张曼君、主演龙红次年双双获得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山歌情》获国家大奖,极大地鼓舞了赣南文艺工作者的信心,他们潜心创作,助推赣南文化繁荣,佳作纷呈,精品迭出。

  《山歌情》是一台高扬主旋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现代采茶戏,以独到的选材角度,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山歌王贞秀的心灵创伤,并由此揭示了革命队伍内部的情爱恩怨,洋溢着革命战士对命运与生活的抗争和追求。唱词歌舞富于艺术性,自然流畅,风味浓郁,主要角色的表演丝丝入扣,令人叹为观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神美、人情美、艺术美高度结合的革命历史题材戏剧。

  采茶戏《莲妹子》

  看似清淡现幽香

  该戏根据罗旋小说《白莲》改编而成。

  苏维埃时期,地主鲍信斋为养女莲妹招秋山为上门女婿。秋山是农会秘密会员,新婚之夜,反动派前来抓人,秋山连夜逃走。红军打来了,鲍信斋逃走,留下莲妹看家。

  莲妹听说秋山在农会当上了队长,便到农会去找秋山,被思想“左”倾的农会主席秦汉当作地主进行游斗,秋山为其辩护,亦受到秦汉的批评,秋山一气之下,投奔了主力红军。

  红军撤离,反动派卷土重来,秦汉负伤,误入鲍家大院,被莲妹发现。莲妹出于阶级本性,抛弃个人恩怨,为其敷伤、送信。秦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答应以后让他们夫妻团圆。

  就在救秦汉出村之夜,秦汉又被反动派抓住,众人疑是莲妹告密,使莲妹百口难辩。这时,靖卫团正密谋利用押解秦汉前往县城之机,企图引游击队下山,一举歼灭。莲妹得知后,以图画代替语言告诉游击队莫中反动派“金钩钓鱼计”。这时秋山已回到游击队,将计就计,避开敌人埋伏圈,在另外一个地方拦截住靖卫团,救出秦汉。但莲妹却遭误会,死在自己人的枪下。

  1986年10月,采茶戏《莲妹子》晋京演出,1990年该戏获《影剧新作》创作10周年优秀作品奖。

  在罗旋的红色系列小说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热衷于塑造真诚美丽、质朴坚韧的客家女形象,比较男性的嗜杀和尚勇,女性的温婉坚韧显然更适合作者的“仁心”,再加上客家女独特的地位,促成了罗旋颇为特殊的审美观,也体现了他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的独特性。忍辱负重的莲妹,就是这样的典型客家女。作者努力将各种各样的人物写真、写美。这些美是动人心弦的人情美、人性美。作者以质朴的语言,或曲折离奇或平凡无奇的故事来发掘客家人身上的优美品性。这些优良品质犹如荷风露珠一般给读者一个清新温情的世界。

  清水出芙蓉,于白描中现异彩,清淡中寓深意,纯朴中含余味。首先就“出”在运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以强烈的故事性、人物的独特行动,来塑造熠熠生辉的形象。它既没有描绘那些叱咤风云、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又没有多少渲染,形能悦目,景能融入的外形环境,也没有多少刻画人物融景生情、深思遐想的内心活动,仅仅依靠白描的手法,质朴的语言,却能动人心魄、扣人心弦。此外,富有赣南特色的语言,也使作品增色不少,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喷发出的清香,呈现出的朴素美,却是耐人寻味的。

  清水出芙蓉,还“出”在看似平凡的历史往事中,生发出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主题,迸发出发人深思的思想光彩。作品没有故作惊人之笔,也没有矫揉造作的粉饰,就使作品在看似平常中显奇崛,看似清淡中出幽香。

  (本版图片均由赣南艺术研究所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T001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第T002版:卷首语
   第T00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土地的足音
   第T00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0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党史中的赣州
   第T01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1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2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3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4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5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5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红色记忆
   第T05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时代先锋
   第T05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5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5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6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7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8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1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2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3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4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5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6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7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8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099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第T100版:百年芳华 丹心向党·长卷铺展
红土地上的“三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