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少芬 文/图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是我市继赣南采茶戏“红色三部曲”《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后,推出的又一部红色题材大戏。这是一部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底蕴、展现人性生命底色、创新地方戏曲文化的大戏,成功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2020年度文旅部剧本扶持工程名单”,以及“江西省文艺精品创作资助项目”。
作为一部集各方之力倾力打造的献礼作品,2021年4月25日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首演便取得圆满成功。4月26日,来自北京、上海、南昌等地的知名戏曲研究专家学者50余人集聚赣州举行研讨会,交流分享了该剧的舞台艺术成就与经验。6月16日以来,该剧陆续通过展演的方式走出赣南走进了更多观众的视野,得到社会各界高度瞩目与一致认可,业界更是好评如潮。
取材赣南真实故事 小切口折射大主题
作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的赣南,一山一水都留下了先烈先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录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
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支援,是长征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在长征前还是在长征途中,都有大量的人民群众加入红军队伍,积极救护和掩护红军伤病员。尽管他们自己生活十分贫困。但还是拿出粮食、衣被、鞋袜、食盐等支援红军,使红军得到军需物资的补充。赣南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取材于赣南,由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讲信义、重承诺,用生命去践行理想信仰的感人故事。中央红军长征伊始,赣南地区一个名叫“骡子”的青年马夫为苏区红军送盐,不料自己的黑骡被糊弄着卖给了红军,红军二号首长了解情况后,表示愿意把黑骡退给骡子;面对红军首长的信义,骡子不愿让红军吃亏,通过“拉活换工”的形式加入红军中央运输队,希望挣满工钱,再牵着黑骡回家和花姑成婚;在强渡湘江时,黑骡受惊被炸死,从它背负的铁皮箱里露出了苏区中央银行的五十根金条;看着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红军兄弟,骡子决计要把金子亲手交到二号首长手上,“出来就去追红军,哪怕追到天边外,金子若是少一两,我砍脑壳做交待。”由此,在红军于赣、湘、桂、黔、川等地辗转突围时,骡子一路跟着而来……
故事展示的骡子,没有宏大的革命情怀,也没有超前的人生理想,他只是为了保住私产走入了红军队伍,迈上了铤而走险的送金之路;他甚至只想着尽快回家成婚,安享踏实和平静。但是,围绕在他身旁的联防兵团、湘军、粤军、黔军等,以及红军、共青团的人物和群体,像一股巨大的磁力,裹挟着他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在自己追寻红军长征的路上,他想到的是回归自己的乡土,而步伐却渐行渐远,最终义无反顾地“穿越硝烟战火”,大步走向自己还“够不着”的“革命”,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人。
主人公骡子取自两个革命年代的真实原型:苏区兴国县,曾经有一位“腰缠万贯(身存十三根金条)讨米人”刘启耀,大余县池江镇新江村有一位红军挑夫张义华跟随雇主从广东贩货到中央苏区瑞金,后跟随红军长征,分配至中央纵队担架队,负责为中央首长担架。
骡子杂糅了两位英雄的事迹,将根植于民族心灵深处的传统道德抽象出来,置于红色革命中。他诚实守信、重情轻财,他的理想就是和花姑结婚,生一群儿女。可是在诺言的面前,他的人生理想也要让位。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充满民间传奇色彩,也蕴含着喜剧的忧伤。通过湘江突围、骡子回家、马夫救美、黎平篝火、遵义遇险、泸定行乞、草地红军七个场次,叙述青年马夫骡子每次遇险时的心理斗争,展现赣南人民虽处于水深火热,但仍决心要支持红军,支持苏维埃政府解救人民于水火的坚定决心。
这是最特别的“长征”。与以往红色作品不同的是,全剧紧紧围绕骡子寻找红军,归还金子的过程进行描写,使用大量篇幅对骡子进行心理刻画,表面上是一个人地理上的长征,实则也是骡子心理的长征。
小切口折射大主题。那个峥嵘岁月,无数“骡子”都在奔向革命奔向延安,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是革命年代无数草根人物的高度浓缩。
业内实力担当主创 以戏带动演员发展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由当代著名导演艺术家张曼君与一级编剧盛和煜联袂打造,“业界天花板”级别的团队让该剧在创排之初便集聚了业界关注的目光,可谓“好戏尚未开拍,早已声名鹊起”。
用戏剧讲好故事,让经典融入时代。作为从赣南成长成熟起来的艺术家,张曼君这些年来,一直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摸索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致力于让主旋律的“宣传品”成为接地气的“艺术品”。近年来,她为赣南创作了《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革命历史题材优秀剧目。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创意立项起点高,融合了国内顶尖艺术家共同参与精心制作,整个剧组在服饰、道具、化妆等各个方面苦下功夫,力求还原真实。从演员妆容肤色到衣服上的补丁,桩桩件件,丝丝入扣把观众真实带回到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这是一次集大成的传承创作。”张曼君坦言。
继赣南采茶戏《山歌情》后,盛和煜再次接受导演邀请加入《一个人的长征》的创作时,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必须要融入乡土气息。乡土记忆与革命情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作为革命历史题材,《一个人的长征》创作中,盛和煜没有选择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场面,而是在一个“小人物”身上做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创作规律,用艺术化的形式把红色信仰现实化、民间化、生活化,既抒发了真挚豪迈的革命情怀,又展现了浓郁奔涌的浪漫诗情,不仅有家国情怀,更有生活底色。
该戏主演骡子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杨俊担纲。作为红军后代,杨俊身体里流淌着与生俱来的红色血脉,于他而言,骡子一直就在身边:“骡子代表的正是赣南这方水土滋养出来的苏区人民最本真的形象。简单地说就是‘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能拿’‘答应的事,就要做到’这一朴实价值观。”
在反复通读剧本的基础上,为朔造好骡子这个角色,杨俊时常不自觉将舞台角色带入生活中,站在骡子的角度寻找灵感,几乎疯魔。为了塑造出更贴近“骡子”的形象,杨俊尝试过一个月不刮胡子;为了更好地揣摩人物形态,杨俊走路时,有时会忘我地突然改变走姿。结合生活实际和历史情境,杨俊以扎实的戏曲基本功,再次展现出敏锐的舞台表现力,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饱满的戏剧人物形象“骡子”。
在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中,张曼君还大量起用声乐演员担纲戏剧主演。声乐演员吴娟在《一个人的长征》中,饰演主人公“骡子”的未婚妻花姑,是纯朴客家女性的典型代表。吴娟被选定为“花姑”时,处于哺乳期,身材还未完全恢复:“剧中的花姑其貌不扬,身材圆润,与我如今的形象高度吻合。因此还被导演特意叮嘱不能减肥。”这是她戏剧舞台首秀,首次尝试唱跳一体全新表演形式的她,开排初期时常手脚动作不协调,但丝毫掩盖不了她浑然天成的灵气和光芒。最终,她也以恰到好处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周琳添在《一个人的长征》中,饰演湘军古团长之女、共青团员古玉洁,一个具有高辨识度的角色。古玉洁从小养尊处优,在压迫式、封建式的环境里成长。她第一次接触到共产主义后,便认定它是美好的、浪漫的,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在与邱明亮、“骡子”的接触中,她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更加具体清晰,愈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哪怕面对牺牲,她也无所畏惧。“她用年轻的生命和浪漫的情怀,向观众传递坚守初心的忘我精神。”周琳添对古玉洁的人物特质有深刻的认知。舞台上的鲜明人物性格,在周琳添演绎下,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对周琳添来说,《一个人的长征》是新起点,也是赣南采茶戏传承创新的新长征。
红军排长邱明亮坚毅从容的人物个性贯穿始终,他的职责是保护老百姓,保护骡子和金条,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他的视角需要为观众呈现更为深层次的含义,展现党与人民命运密切相连的强大力量,方能激发观众共情,时代共鸣。时代共鸣的大戏,声乐演员罗润华十年前已有涉及。他首次接触红色题材经典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在戏里饰演“老三”。凭借前期积累的一些戏剧舞台经验,罗润华在《一个人的长征》中对邱排长的演绎更加生动精彩,引人入胜。
守正创新力求精品 以剧目推剧种发展
“赣南的红色历史是一座戏曲资源富矿,守正出新和力求精品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杨俊坦言,《一个人的长征》创作团队在内容呈现和艺术手法上更具对话性、流传性,有利于地方剧种和地域文化更好地走向未来。全剧既保留赣南采茶戏传统的矮子步、扇子花、单水袖等原生态艺术特征,又在守正中创新,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丰富了赣南采茶戏的表现力。
《一个人的长征》在赣南采茶戏舞台上首次融合运用了皮影道具。用皮影道具外化为可爱的骡子形象,再结合人的形体和身段实现人偶同台演绎。舞台上还大量运用了月亮、星星、小树等道具物件来彰显舞台时空,为让舞台虚拟效果更具真实性、生动化,让赣南采茶戏极致地回归生活。
“久违了,小乐队!”作曲周小庆坦言,《一个人的长征》舞台现场民乐小乐队的设置是抢救性恢复赣南采茶戏乐队的“神来之笔”。小乐队成员与观众以及舞台演员多元互动,既承担演奏职能,还担任伴唱角色。这是赣南采茶戏守正创新的重要表现,也是传统戏剧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4月25日晚,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正式公演就赢得满堂喝彩,在4月26日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更是引发了专家们的谈论热潮。
“这部戏人物个性鲜明,尤其是具有烟火气草根性的小人物栩栩如生,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肃然起敬,深受感动。”中国文联副主席董伟表示,这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认为:“赣南采茶戏固有矮子步步法,在《一个人的长征》中具备了塑造人物、雕镂细节的自信表达力。矮子步走出英雄路。那下蹲低矮的身形背影顷刻间成了舞台上至高至伟的艺术形象,那沉潜于基层乡土最大多数的民众集体形象喷然而出。”
6月16日、17日,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在江西省艺术中心展演,每场演出谢幕时现场观众纷纷起身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为该剧点赞。
“这是一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好戏!题材很好,表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的革命事迹;表现角度好,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历尽千难万险把金子送给红军的另一种长征;在充分展现赣南音乐元素和采茶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创新,如场外前台乐队和表演融为一体、古小姐唱腔中俄罗斯歌曲和中国花腔的融合等;主要演员的表演水平很高。”
“小剧种演现代戏能够达到如此之高水平,前所未有。守正创新在这部剧得到了极致的表现,《一个人的长征》既保持了传统采茶戏的歌舞化和大众熟悉的音调,没有脱离传统戏剧的本质,但是它的现代化程度有相当高,这是传统戏剧走向现代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接下来,该剧还将走进长征沿线、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方的不同城市开展百场巡演,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赣南红色故都、客家摇篮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示赣南人民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近年来,赣州市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精品创作生产引领赣南采茶戏传承发展,以剧目带动剧种的发展,先后创排了《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一批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精品剧目。赣州各地也精心创排了一批文艺精品。赣南采茶戏逐步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戏种,在精业笃行和传承发展中,绽放着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