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穆宇清
一口井的故事流传近百年,一口井的歌曲传颂50年。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中,这口井和它背后的精神始终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歌曲《红井水》的诞生始末。
吃水不忘挖井人 军民鱼水一家亲
1933年9月,为解决瑞金沙洲坝当地居民饮水困难,毛泽东带领政府工作人员同当地群众一起打了一口直径85厘米、深5米的井,结束了沙洲坝老百姓饮用泥塘水的历史。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离开瑞金长征后,敌人多次填埋了这口水井,当地群众就同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反复几次斗争,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护井”的胜利。1950年,经过修缮后,当地群众正式将该井取名为“红井”。为表达对毛泽东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井边立了一块木牌,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后改为石碑,并设置围栏。
1950年12月,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叶圣陶等人开始第一批新课本的编写。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先辈们的战争精神,了解红色故事,叶老他们在全国征集文章,好的就选为新课本里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便是其中之一。直到现在,红井的故事仍是小学课本上的必读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也成为几代人的深刻记忆。
20世纪70年代,根据这个课文写就的歌曲《红井水》唱响全国大江南北。“红井水哟,甜又清哎,水捧(里格)清泉想亲人。喝上呀一口哟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毛主席当年在瑞金,亲手为咱挖红井……”质朴的语言,民歌悠扬的曲调,令人印象深刻。在歌颂毛主席的诸多歌曲中,地位颇高。
长在红井旁 心为红井系
《红井水》词作者是曾任赣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理事、一级剧作家温何根。写出《红井水》这首歌,并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因为一段特殊的因缘。
近日,记者在赣州市文化馆见到了温何根。据他介绍,1964年,他进入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前身)中文系就读。次年,学校的中文系和政教系搬到瑞金沙洲坝办学,恰与红井毗邻。在一年的时间里,温何根反复重温关于红井的故事,喝着红井水,与之朝夕相处。“沙洲坝这个地方历来多泥塘,水质不佳,离河又远,所以当地人生活很苦。毛主席带人挖出了一口甜水井,对他们来说确实就是生命泉水一样的存在。”温何根感慨道,红井的意义和内涵十分深刻,体现了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他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熏陶下的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浓烈、纯粹、坚贞的信仰和情感,与红井有关的一切也就此深深烙印在了他的心底。1970年,温何根被分配到赣南文工团任专职编剧,他创作的第一首歌(词)就是《红井水》。“我在红井旁生活过,对它耳熟能详,感受殊深。歌词字字句句都是我的肺腑之言。”《红井水》的歌词确实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就像普通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感叹一样淳朴自然。也正因此,歌曲朗朗上口,传唱度极高,一度曾成为瑞金的县歌。
演唱者葛军是一级演员,当初温何根慧眼识珠,特地邀她报考了赣南文工团,然后演唱《红井水》一炮走红。这首歌被葛军从赣州唱到北京,又从北京唱到了亚非拉。《红井水》一曲唱响,对温何根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此后,他在红色题材的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红井也数次出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例如他在今年新创作的采茶戏《兰妹子》中就专门安排了一场戏表现红军战士和群众一起品尝红井水的场景。温何根表示:“对一个作家来说,这个题材是如此刻骨铭心,几十年都不能忘记。”《红井水》是他创作的开始,是他灵感的不断迸发,是他久久不能忘怀的创作初心。
山歌清甜润人心 激越豪迈感党恩
这首歌的作曲是李承道。他是原赣州市政协副主席,原赣南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1964年李承道毕业被分配到赣州工作,先后在赣县文化馆、赣县采茶剧团、赣南歌舞剧团和赣南师范学院工作。他根植赣南这块沃野上勤奋耕耘,三十多年来运用赣南客家音乐素材写出大量音乐作品。一曲饱蘸赣南乡土风情、清纯甜美的《红井水》,使他蜚声乐坛。
《红井水》是以赣南采茶音乐的灯腔部分的上山调为素材,创作出的一首具有浓郁山歌风特色的优秀歌曲,歌词是复三段体的结构形式,通俗真情的歌词为歌曲的创作奠定抒情、高亢、山歌风的基调。
李承道巧妙地运用客家民间音乐的离调与转调的特色,使人顿觉清新开朗,音乐的主题从而在新的调性上得到升华与展开。《红井水》很好地应用了赣南民歌调式上的这一大特色,使歌曲带有浓郁的赣南客家的山歌风味。如第一句山歌风的引子:“红井水哟,甜又清呃”是明显地G羽调式,从第二句开始出现清角音。整首歌曲布局复三段体的曲式结构,起承转合天衣无缝,谋篇布局和结构安排,过渡自然又合理贴切。
《红井水》歌词
红井水哟,甜又清哎
水捧(里格)清泉想亲人
喝上呀一口哟红井水
一股暖流涌上心
毛主席当年在瑞金
亲手为咱挖红井
泉水清又清,领袖爱人民
泉水甜又甜,人民得救星
喝口红井水,革命方向明
喝口红井水,斗志更坚定
哎~~ 红井甘露育万代
代代永做革命人
红井水哟,甜又清
千年万代流不尽
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