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平 邱国燕 特约记者 袁荣德
走进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只见小洋楼星罗棋布,水泥路通村连户,古樟树下村民翩翩起舞……这是一个原省级贫困村的美丽“蝶变”。近年来,以党建为引领,兰溪村通过“党员+贫困户”“致富能手+贫困户”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了党建强、产业兴、环境美。这是大余县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实例。
近年来,大余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担当作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党建方面难题,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 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走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项目建设现场,施工单位正加派人员力量,加班加点,井然有序地进行室内装修和陈列布展,确保如期开馆。这里,将与新的县委党校一体打造辐射大湾区的区域性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这是大余县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基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大余县对梅岭三章纪念馆、池江陈毅旧居、长岭会议旧址等红色遗迹及周边环境进行修复,并加快推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项目建设,打造7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擦亮大余党性教育“金字招牌”。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一周年之际,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来到梅岭三章纪念馆开展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研讨暨“重走长征路”现场教学活动,集体诵读《梅岭三章》和《赣南游击词》,坚定理想信念促发展。
连日来,在大余县池江镇兰溪村,到陈毅旧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络绎不绝。“我母亲很聪明,冬天帮助游击队运送子弹,就把子弹绑在身上,国民党士兵要搜身,她就故意摔倒,士兵看她一身泥,就直接放她过去了……”周篮嫂次子、85岁的老党员刘士华,几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讲述着当年的革命故事。
扎实推进高质量党建,大余县注重以传承红色基因为重点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通过开展党员情景教育、邀请革命后代讲述革命故事、开展“五红”活动等形式,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压舱石”,激励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筑牢组织根基 乡村振兴更具活力
今年初,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蓝胜平再次当选。集中连片的蔬菜产业基地、农家乐旅游、特色民宿……近年来,在蓝胜平的精心谋划下,元龙畲族村找准了致富路子,全村95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产业捆绑、脱贫摘帽,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大余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过春说,只有建强支部堡垒,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大余县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全县村“两委”班子,全面实现了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及“两升一降”目标。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大余县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整顿,安排党员县领导对全县105个村进行全覆盖排查,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建立“5+1”结对帮扶整顿机制。
此外,围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目标任务,大余县探索出了村村抱团、村企联合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改善收入结构。2020年,全县105个村经营性收入均超10万元,实现村均20.56万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接下来,大余县将继续以省委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市委基层党建质量过硬行动为抓手,不断夯实组织基础、筑牢组织根基,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组织“动能”。
创新党建载体 基层治理更加有效
近日,大余县石桥下街社区居民网格党支部反映,福泰楼6单元管道漏水,导致柴间门口积水严重。网格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并研究制定了解决方案,仅1天时间,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这是大余县运用“小网格”撬动大治理的一个缩影。为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效,大余县以社区为单元设置10个一级网格,以街、路区域为单元设置34个二级网格,以小区、居民小组为单元设置103个三级网格,推动实现社区“网格化治理”。2020年,解决群众诉求327件、信访问题39起,社区治理效能和居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大余县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党建载体,探索建立城市党建“六小工作法”,即讲清“小道理”、宣传“小榜样”、开展“小活动”、管好“小网格”、推行“小会商”、做好“小事情”,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不断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大余县还通过整合组织、宣传、政法、群团等部门资源,在城市和农村分别构建“党建引领+文明实践+市域治理(乡村治理)+N”党建综合体新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层减负增效、服务更加到位。
发挥先锋作用 引领发展更加强劲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近年来,大余县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推行发展党员“三级预审”制度,严把党员入口关,推行党员党性体检、分类管理、负面清单制度,确保党员队伍高质量。
针对在外流动党员,大余县务实创新,建立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工作机制,在广州番禺区、江门新会区等地,成立17个驻外流动党支部,通过架好驻外流动党组织和家乡的沟通桥梁,鼓励和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开展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条建议、推荐一个客商、引进一批项目、办好一件实事的“四个一”活动。今年以来,在外流动党员提供意见建议136条、推荐客商27名、引进项目5个、为民办实事182件。
日前,大余县硬质合金招商四分队线上发布大余县双首位产业招商政策,并成功与河南郑州立钻超硬材料制品公司实现数据精准对接,一个月顺利洽谈签约。同时,在大湾区建设5家招才引智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2个。
这是大余县开展“干部进湾区、项目回大余”活动的成果。2020年底,为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的培养锻炼,大余县深入开展“干部进湾区、项目回大余”活动,重点围绕钨及有色金属新材料、汽车配件“双首位”产业以及大湾区文旅康养、优质食品供应基地等发展项目,分6批次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大湾区实践锻炼,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一线“赛马、识马、选马”。短短半年,通过小分队共引进各类项目24个,总投资额达5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