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屹 宋嘉华 特约记者 肖章荣 文/图
富硒蔬菜大棚硕果累累、纺织服装产业“衣”片繁华、红色旅游热火朝天……仲夏时节,于都城乡大地,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于都县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理念,把党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做好党建引领文章,奋力把于都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乡村振兴潜力迸发、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红色旅游精彩纷呈。
党建引领,争做乡村振兴排头兵
田间地头果蔬飘香、灰瓦白墙整齐划一……走进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点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片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呈现在眼前。
以前的潭头村一度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电压低、道路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曾有“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的说法。近年来,潭头村坚持党建引领,实施“打造过硬村组干部队伍”“锻造优秀党员先锋队伍”“筑牢党组织堡垒”三大工程,从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把懂经济、会管理、作风正的人作为后备人才,不断筑牢基层堡垒。在新选任村组干部中,致富“领头雁”有12人。有了“头雁”的引领,潭头村成立了旅游发展理事会,围绕打造蔬菜特色村、“不忘初心”学教实践基地,建设秀美乡村。2019年潭头村集体经济收入8.8万元,至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近百万元,村容村貌实现了完美蜕变。
潭头村的蜕变,是于都县打造过硬村组干部队伍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实例。于都县从致富能手、务工返乡优秀青年、高学历人才、退伍军人中选拔任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层次、多举措、全覆盖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教育培训,有效提升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葛坳乡小源村44岁的周新福是于都县源辉专业种养合作社负责人,养殖肉鸽1万羽,通过吸纳村民入股、享受“一村一品”产业奖补和利息分红的形式,带动村民增收。在今年年初的换届选举中,周新福高票当选为小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副书记曾志华,是谷禾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水稻1600亩,带动村民每年增加2000元收入;村治保主任曾九龙是预备党员,养殖肉鸭2000多只,带动村民每年增收3000元。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激发党员先锋创绩的内生动力,于都县创新党员“四式”管理方式,通过“目标式”管好先锋型党员、“引导式”管好完成任务型党员、“服务式”管好力不从心型党员、“跟踪式”管好丧失作用型党员,全面提升党员整体素质。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党员致富项目513个,党员致富带头人2626人,设立党员示范岗215个,选树宣传新时代赣鄱先锋14人;已建成89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第三批46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正如火如荼建设中。
党建引领,打造中国纺织服装名城
“每个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不比在外地务工差,还能照顾孩子上学。”日前,在江西脉动智能制造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年轻女工肖林林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脉动智造持续发力,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产业转型。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于都县在脉动智造设立党支部,派出党员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全力助推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成服务企业发展的动能,带动生产业绩连续飘红。
以高产能推动高效益,以高效益促进高收入,脉动智造是于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新设备、新平台,结构创新、销售创新,让公司实现了质的飞跃。”江西布威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广辉说,在于都县推出人才引进补贴,为工业园区员工解决孩子上学难题,搭建招工平台,免费提供招工服务等行之有效措施的支撑下,2020年公司营业额就突破了1500万元,比2019年翻了三番。2020年7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出资组织力量前往杭州,参加跨境电商学习,带动该县6家企业从事跨境电商销售。
继获评“中国纺织服装名城”之后,2020年12月,于都县跻身全国6家纺织服装行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之列。
近年来,于都县把纺织服装产业列为首位产业,聘请中国服装行业协会专家团队编制《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致力于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纺织服装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全面加快建设智造基地、设计中心等“十大公共平台”;持续提升园区平台承载力和聚集力,园区面积从原来的5.3平方公里扩展至11.3平方公里;先后投入71亿元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产城融合;为首位产业发展提供完善配套,总部大楼、设计中心及水洗产业园、展销中心、FDC面辅料数字图书馆等已投入使用。
党建引领,探索红色旅游于都路径
“就算是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要把发电机背出去。”端午小长假,在岭背镇谢屋村,红色故事讲解员绘声绘色向游客讲述“长征模范”谢宝金的故事。
谢屋村是“长征模范”谢宝金的家乡,全村有名有姓的烈士30多名,是有名的红军村,也是明代广东都指挥使司谢宁的故里。近年来,谢屋村深度挖掘厚重的古韵文化,充分发挥贤良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步蟾坊、东山世家祠等平台开展宣传教育,助推实现乡风文明睦邻和谐。
于都是千年古县、文化名县,拥有118处红色旧址,有2项国家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在建设过程中,各乡镇以党建引领,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等,围绕本土历史文化,做好“文化+”文章,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体育文化,与本地独有的擂茶、酱油、珍珠粉、龙珠茶、兰花等特色产业文化结合起来,在乡村建设中有机融合,或建成村史馆,或建设体验所,或成立合作社,彰显文化底蕴,重现文化魅力,让千年古县的文化在农村永远传承下去。
在仙下乡龙溪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按照“旅游+产业”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帮助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20年7月,老朱组的朱福生把自己家的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用来做民宿,仅仅两个月就接待了70多人次的游客。2020年,龙溪云端康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民宿累计接待住宿游客500余人次。
在桥头乡乡村振兴示范点水背村,一件件红色文物见证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峥嵘;一张张发黄照片诉说着浴血奋战的苦难辉煌。
段屋乡围上村以“长征零起点”为切口,不断加大红色旧址修缮保护力度,让红色旧址再现往日辉煌。
近年来,于都把红色旅游融入大规划,将红色旅游业、工业与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初步实现从传统工农业向景观工农业发展,不仅发展了红色旅游,还带动了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为核心、多个精品区域为支撑的“众星拱月”全域旅游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