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远 整理
“近年来,于都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砥砺奋进、担当实干,于都大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记录新时代下老区的发展,为后人留下一些印记。”近日,记者见到谢金俊时,他正在外面拍摄自然风光,谢金俊爱好摄影,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苏区振兴发展以来于都的巨大变化。
谢金俊的外公林守辉是于都县梓山镇源枫村人,1907年出生,谢金俊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外公,但知道外公1933年参加红军,当时已经26岁,已是有两个女儿的父亲,妻子还怀着孕。后来在信丰牺牲。由外婆一人带着小孩艰难生存,外公外出当兵时谢金俊的母亲才2岁,两年后就做了他父亲的童养媳,他爷爷只有一个儿子。外公当兵时,外婆只有20多岁,但她没有改嫁,就在梓山镇源枫这个偏远乡村艰难生活,一直守寡至上世纪90年代去世。谢金俊记得,他曾经问过外婆外公为什么要去当红军,外婆告诉他,跟国民党军队比,红军好很多,红军会把土地分给农民,但要保住土地就必须要有人当兵,保卫土地革命的成果,不然在国民党统治下全家就只能给地主老财当长工。
“受到接见,对我有很大触动,习近平总书记对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这么重视、这么尊重,让我感到非常自豪,我更要加倍努力,利用手中的镜头,传承好宣传好红色文化红色精神。”面对记者,谢金俊深有感慨。
“总书记很细心,可敬可亲!”谢金俊回忆道,习近平总书记来于都那天,9位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在于都长征出发纪念馆等,他们看到总书记献完花篮,健步向纪念馆走来时非常激动又有点紧张。接见时,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健步走来。一握着手,谢金俊感觉很有力,很温暖,就不紧张了。他汇报道:“我叫谢金俊,外公是红军烈士。我退休后爱好摄影,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我们家乡带来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点头称好。更让人感动的是,总书记临近离开时又转身与郭湖北和谢金俊握手告别,走下纪念馆台阶后看到他们还在目送,又转过身,双手抱拳举过头顶。一个个细节让在场人员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细心耐心、可敬可亲和对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的尊重和重视。
谢金俊毕业于宁都师范学校,后来在于都县梓山中学教书,起初教物理,后来教政治,还担任了学校的团委书记,被组织推荐去了上团校,毕业后进入于都县监察局,后在于都县环保局退休。退休以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投入更多精力记录、宣传家乡。谢金俊表示,作为烈士后代,他更要努力把革命精神、特别是长征精神发扬好传承好。作为曾经的于都县摄影家协会主席,他会利用好手中的镜头,记录老区的变迁,把于都县红色景点记录下来,积极开展初心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同时,他将利用好自己的公众号,宣传烈士精神,做好业余讲解员,把革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谢金俊还经常在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义务拍照,通过这一形式让人们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