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共国际师是国际共运史上一个重要的国际联合组织,于1919年11月在柏林秘密成立,由第三国际领导。当初有14个国家参加,后来在56个国家建立了支部。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团组织成立后,也组成了少共国际师,中央苏区有1万多名青少年踊跃报名。
1933年8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在江西博生(宁都)正式成立,中央军委、少共中央局、中共江西省委、江西军区、福建少共省委联合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誓师大会。阅兵总指挥陈奇涵口令一下,开始阅兵、宣誓、授旗等仪式。
周恩来亲自为这支年轻的部队授予了军旗。属红五军团建制,全师1万余人,70%以上都是共青团员。中央军委任命陈光为师长(后为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冯文彬任政治委员(后为萧华、罗华明)。
全师辖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个团,平均年龄约18岁。(1933年8月20日第104期《红色》第二版刊登了《壮伟的少共国际师授旗典礼》的新闻报道。)
少共国际师的首战发生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之间。当时,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为实现“开门红”,师长陈光和政委萧华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以一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一个连团团围住。子弹被打光,便与敌人拼刺刀,一个连的敌人被全歼。
初战得胜,也使少共国际师士气高昂,信心大增,始终朝气蓬勃。“打仗也罢,行军也罢,战士们总是快活得很。情况稍一缓和,兴国山歌和《上前线》的歌声就在长长的队伍中荡漾起来,加上山间的回声,实在热闹。”萧华曾回忆道。
1933年12月,敌人以3个师的兵力,在黎川东南的团村向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发动了进攻。师长吴高群(上犹人)和政委萧华率部与三师一部从敌人的左侧,形成左右两个拳头,向敌人钳击。
经过多次的反复冲杀,红军打垮了敌人的3个主力师,缴获了不少的战利品。战斗快结束时,敌人恼羞成怒,突然派飞机向红军阵地疯狂轰炸、扫射,顷刻之间,红军伤亡100多人。一颗重型炸弹在观察敌情的吴高群身边爆炸,造成他的头部和腰部受了重伤,鲜血汩汩涌出。
但吴高群忍着剧痛,对萧华说:“不要紧,我能坚持!”萧华见他伤势严重,强行把他按在担架上,经过简单包扎后,吴高群被紧急送往福建建宁医院进行抢救。虽经奋力抢救,吴高群终因失血过多牺牲,年仅23岁。
1934年春,师长曹里怀、政委萧华带领少共国际师参加邱家隘战斗。在敌人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中,敌人以7倍于红军的兵力发动进攻,战斗异常激烈,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山上的土地。他们打退了敌人无数次冲锋,火红的军旗始终在阵地上飘扬着。
1934年春,少共国际师改称红十五师,隶属红一军团,由28岁的独臂将军彭绍辉出任师长,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少共国际师”或“少儿师”。他们又参加了4月广昌保卫战,5月建宁保卫战,7月大脑寨战斗,8月驿前防御战,9月至10月的石城阻击战。
8月初,驿前战役开始。驿前失守后,石城成为红都瑞金北部的最后一道屏障。国民党调集10万大军,企图攻破石城,夺取瑞金。历时40余天的石城阻击战,是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
由于以李德为首的军委执行“左倾”军事路线,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以至于红军虽一再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甚至付出了巨大牺牲,但始终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1934年11月底,红军到达湘江,少共国际师由此迎来更为惨烈的战役。
转移中,少共国际师一直担负着掩护任务,先是掩护红三军团等主力部队,后来担负掩护代号为“红星纵队”的军委机关的任务。12月1日下午5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阻击中,敌人已渐渐靠近渡口,是阻击部队撤退的时候了。可是,大批敌人已经向四十四团压来,少共国际师的四十三、四十五团被截断。情况万分危急,已经过江的周恩来焦急万分,他一直关心这支由苏区青少年组成的年轻队伍,他大声命令着:“彭绍辉呢?一定要接应彭绍辉,援救少共国际师,不惜一切代价!”
在主力的增援下,彭绍辉率领四十四团且打且退,连续越过了3个山头,行至清水界遇到红一师也由此通过,为掩护红一师过江,彭绍辉又指挥部队掩护到黄昏,才最后跨过湘江。12月3日,彭绍辉和萧华率领的另外两个团终于在油榨坪会合。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纵队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少共国际师伤亡惨重,全师仅剩2700余人。
至此,少共国际师已先后有一万多名指战员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他们的业绩与世长存。
少共国际师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编,虽仅存532天,但他们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为中国工农红军书写了彪炳青史的辉煌战绩。这支队伍为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开国上将萧华、彭绍辉,中将曹里怀、陈正湘、孙继先和江拥辉、吴岱等19名少将,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在新中国成立后,既有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也有担任中央国家部委或军队各级领导的,他们不但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新的伟大贡献。
最后,以萧华将军那首彰显着少年英雄气概的《忆少共国际师》,作为对英雄们的敬仰和怀念——
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
浴血闽越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吴志民 参考书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史》《陈光画传》《独臂上将彭绍辉》《从大渡河勇士到导弹司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