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穆宇清 整理
提起“八子参军”的故事,这在赣南家喻户晓。2011年,赣南歌舞剧院将《八子参军》改编成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引发观看热潮,数度全国展演。2018年12月3日上午,电影《八子》在共和国摇篮瑞金开机。2019年6月21日,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八子》在全国各地院线上映。
用电影还原伟大真实的信仰力量
《八子》是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姚金飞等主演。“这部片子是我拍摄的所有作品中,场面最宏大、细节感最强的一部,我常说‘细节是历史的表情’,我们尽力去还原当时的细节,也是想让大家看到英雄是怎么诞生的。”高希希表示。
影片主要内容讲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有一位母亲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队伍,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士兵。经过一场场战役的淬炼,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英勇献身。
“我接拍这部电影是带着一些自身情感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有感情,爱得深沉,是这块土地滋养了我,使得我有今天一点微薄成绩,我应该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家乡这个伟大真实的故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高希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是“情怀”两个字,这是一种家乡的情怀、红土的情怀。“发生在江西红土地上的一个个红色革命故事,给人以无穷的精神滋养、强大的信仰力量。”高希希如是说。
为确保电影《八子》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展现当年的那种感觉,呈现出当年的历史表情,对于《八子》的演员阵容,高希希表示,演员阵容没有按照当下所谓的明星阵容去解构作品,而是按照合适剧中人物、适合本土化的原则来确定。“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全国、全世界人民看到,在那个时期,一群普通的农民怎样为了自己的信仰和自由去拼搏。”
影片制作宏大 演员全情投入
影片《八子》制作宏大,细节感强,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导演高希希用了4500多个炸点的爆破量,80%的战争场面比例,让人身临其境。而很多炸点与演员之间的距离仅有一线之隔,饰演满崽的刘端端在拍摄过程中受伤以致走路需要人扶。在长达60天的拍摄时间里,冬天泡泥水、动作戏拍十几遍,艰苦的拍摄环境却让刘端端乐在其中。红军战士头上是盘旋轰炸的敌机,身旁是横飞的子弹,爆炸、肉搏,被炮火熏黑的一张张战士的面孔,割麦子般牺牲倒下的场面,“八子”中的六子一个个倒下,最后仅剩下大哥杨大牛和小弟满崽。
满崽从初登战场时的唯唯诺诺胆小畏战到成长为一个可在战场上肉搏厮杀、炸毁炮兵阵地的革命战士。影片中感人至深的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让人热血沸腾。许多观众表示“刘端端在掏心窝子地演,观众在掏心窝子地看”。
实际上,《八子》的故事结构是“悲情之中有温情,血性之上见人性”,在影片中,满崽从初临战场时内心充满恐惧,甚至被大哥误会为逃兵而举枪相向,到后来真正成为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血性战士,无论是他的挣扎、成长和蜕变,还是他与哥哥、母亲三人之间彼此牵挂的感人亲情,处处直击人性最温暖、最真实、最质朴的地方,从而也就更加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谈及角色,刘端端表示:“战场是最残酷的成长方式,在那种环境下,人的成长可能就是某一瞬间的事。”谈及拍摄细节,饰演大牛的邵兵表示:“拍摄的时候很苦,有好多戏大家脸上都糊着厚厚的泥,大冬天的冷风一吹特难受,后来我们还调侃说就当敷面膜了。”
片中杨母守盼多年却没能等来儿子们平安归来,在首映礼上,满崽、大牛、杨母“大团圆”的一幕令众位主创慨叹不已,而“满崽”刘端端与“杨母”岳红现场上演“生死对话”,“儿啊,娘对不起你……”“娘,儿不怪你……”两人深情朗读催泪家书的环节令全场观众当场飙泪。岳红虽然演绎过很多母亲的角色,但这次完全不同,“她不单纯是一个母亲,更象征着母爱的伟大、牺牲、奉献、无私”。刘端端坦言两人在片场对戏时泪水基本处于全程失控状态,后来连导演都不忍心看监视器。
中国式的硬核战争片催人泪下
80多年前,中央苏区根据地的赣南总人口约240万,其中有33万人参加了红军,60余万人支援前线。参加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8.6万人中就有赣南子弟5万多人,他们绝大多数牺牲在漫漫长征路上。寸寸红土地,殷殷战士血。影片的可贵首先在于主创对那一段红色历史的敬畏,努力让今天的观众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残酷。于红军题材而言,这部电影本算不上是宏大叙事,它是一部小人物的命运史。之所以它能够成为史诗级大片,离不开将历史细节放大形成的“战壕真实”。影片将真实故事中八子的父亲改为母亲则更便于情感叙事。影片通过闪回、补叙等镜头,将满崽的成长、战争的悲壮残酷与血肉相连的母子情、荡气回肠的兄弟情、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有机勾连,使战事线、情感线环环相扣。
“多少赣南儿女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开国上将陈奇涵之子陈崇北看了电影《八子》后十分震动,他说,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要不忘初心,继续发扬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之前看过两次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这次看了电影《八子》后表示非常震撼。“高导用电影的手段把震撼、惨烈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央苏区受到‘围剿’时的艰苦情况。”
18岁参军的“满崽视角”也引起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共鸣和热议:“18岁,正是青春好年华,无数和满崽一样的战士已经在残酷的战场上经历生死考验”“一段可歌可泣的赣南英雄史诗”“越是生活在和平年代,越是不能忘记先烈做出的无私奉献”。
相关资料显示,《八子》上映后,在猫眼和淘淘两大专业票务平台上分别获得8.6分和8.5分,位列近年来国内战争史十大电影排行榜,微博相关主题阅读量已超过2.2亿,其丰富而深刻的正能量内涵,也赢得了众多主流媒体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