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穆宇清 整理
红色电影《红小鬼》是一部描写解放战争时期少年游击队的电影,根据郭晨原著改编。该片由执导过电视剧《中国式结婚》《丑娘》的杨竞泽担任导演。
《红小鬼》的主创人员以纯朴厚实的客家乡土气息、饶有兴味的少儿战斗情趣等戏剧元素,形象生动地宣扬苏区精神和红色青少年的英勇战斗精神,决心要把《红小鬼》打造成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电影。
“压箱底”宝贝 三十年后焕生机
2010年11月25日,取材、拍摄于赣南地区的革命历史少儿影片《红小鬼》在北京中国电影集团举行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
当时,《红小鬼》的原著编剧、艺术总监郭晨表示,“这是我三十多年前的作品,是我的电影剧本处女作。现在把‘压箱底’时间最长的东西拿出来拍摄,感觉真好。”
1978年,38岁的郭晨,利用他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以及他担任人民日报记者、文艺部主任期间采访的几十位老红军战士的经历,以赣粤边游击队小鬼班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小鬼班》。
他把《小鬼班》当作是他文学创作在“丑小鸭”阶段的破壳之作。不过,多次修改后,他仍觉得《小鬼班》稚嫩芜杂,于是将之付之一炬。后来,又因题材难以割舍,于1980年改写成电影剧本《小鬼班》。尽管与长春电影厂、八一电影厂等多家单位联系过拍摄事宜,但种种原因致使《小鬼班》拍摄搁浅。
这一搁就是三十年。“现在把《红小鬼》拿出来拍摄,不是炒剩饭,而是时机更为成熟了。现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需要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郭晨说,孩子们其实很需要多看看《红孩子》《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这类红色经典影片,了解红色历史。
1991年,历史巨片《开国大典》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编剧奖,作为编剧之一的郭晨也因《开国大典》崭露头角,一时间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0年退休后,郭晨聊发少年狂,依旧笔耕不辍。他决心用更为丰硕的红色作品,来回报这片他深爱的热土。10年来,郭晨出版了20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纪实小说和传记文学著作,如《这就是彭德怀》《同舟共济》《红都风云——逆境中的毛泽东》等。
人小心大 红色主旋律唱得响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9年8月,一级编剧温何根被邀请参与电影剧本创作,几经易稿,最终在10月11日获得导演杨竞泽的认同。当年10月18日,电影《红小鬼》在信丰顺利开拍。
《红小鬼》的故事发生在江西赣南史称赣粤边地区,讲述的是红军后代片中主角“红小鬼”曾百姓,在老百姓的乳汁中养育长大,在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中,在寻找父辈足迹的情感历程中,迅速成长起来的故事。该片运用独特的人物关系和亲情渲染,淳朴厚实的客家乡土气息,饶有趣味的少儿战斗情趣,成功地塑造了几位极具鲜明个性的红色少儿形象。尤其是主角曾百姓,更为红色少儿形象画廊增添了新角色。该片形象生动地宣扬苏区精神和红色青少年的英勇战斗精神,是一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象教材。
子寻父、父寻子,巧妙的人物关系,浓浓的父子亲情,整个影片故事曲折而温馨,整体基调轻松愉快,充满了脉脉温情和天真童趣。动画与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影片更有趣;客家乡土气息淳朴清新,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少儿战斗情景饶有趣味,让故事发展更生动。
杨竞泽坦承道:“说教在这种片子里不可避免,也是必须要有的情节。但是,如何让现在的孩子能够接受,让这些情节变得不古板,确实需要高超的艺术表达形式。这是一个红色题材的故事,但对我来讲,我更多的是把它看成讲述父与子之间的情感大戏,红色是外在的,我不会为了红色而红色。”
少儿主角甘飞龙来自南昌莲塘,他多次荣获全国跆拳道冠军,不俗的表演得到剧组认可。外景拍摄在我市信丰、龙南、定南、安远等地完成,展现了赣南优美古朴的景色和客家民俗风情。《红小鬼》是一部纯正的江西本土电影,填补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塑造“红小鬼”少儿英雄电影的空白,填补了江西人自己创作摄制主旋律红色少儿题材电影的空白。
影片还特别邀请到了著名演员韩三明担任主演。韩三明曾在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中饰演主角,《三峡好人》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荣获金狮奖,他也凭借此片获得第14届智利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韩三明此次是首次走进江西拍摄电影。
此次甘当绿叶,为小朋友配戏的成人演员里不乏曾在《永不瞑目》《重案六组》《卡拉是条狗》等知名影视剧里出演过角色的张大礼这样的熟面孔,为电影增添了不少可看性。张大礼在《红小鬼》里扮演的魏老古是游击队的炊事员,也是潜伏在游击队里的保安团奸细。张大礼是相声演员出身,现为空政话剧团一级演员,擅长扮演风趣幽默的小人物以及有喜剧特点的反派,是个表演经验丰富,戏路多变的老戏骨。这回在《红小鬼》里,他把狡猾又不失善良的奸细魏老古刻画得栩栩如生。
鲜明的主题、质朴的风格、曲折的情节,《红小鬼》让不少观众流下了眼泪。《红小鬼》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关注,更可喜的是该片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电影专家的充分肯定,支持和国家电影局的审批认可。该片被评价为近年来少有的、难得的一部内容传承、思想升华、艺术创新的革命历史少儿片,填补了解放战争少儿英雄的空白。2011年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该片获金莲花最佳音乐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