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曾艳华 整理
《浴血坚持》是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投拍,由胡玫执导。该剧讲述了长征开始后,留在南方的红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故事,于2008年11月2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剧情介绍
1934年秋,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被迫撤离。在保卫苏区战斗中负重伤的陈毅临危受命,协助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就地抗击,迷惑敌人,掩护主力实行战略转移。项英为坚决执行中革军委的命令,没有采纳陈毅提出的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当时陷入绝境,不得不改弦更张,派出张鼎丞、李乐天、陈丕显等去各地加强领导,经营游击根据地。在最危急的时刻,“遵义会议”改组后的党中央发来电文,要求中央分局坚持以游击战争为斗争方式,并让陈毅参与军分委领导。中央分局决定分路突围,但战机已失,部队大部被歼。此时蒋介石才明白中共战略转移的意图,在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同时,为彻底扑灭这些留下的革命火种,调集大军,不惜代价,以十个拼一个的决心残酷清剿。面对50万强敌的重重包围,面对艰苦险恶的生存环境,坚贞的共产党人展开了浴血奋战。
■创作背景
该剧是根据三年游击战和红军长征的史实改编。三年游击战争与红军长征一道被称为中共历史上最为艰苦的军事斗争,陈毅、项英、曾山、张鼎丞、粟裕、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出色地牵制了敌人,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更为后来组建新四军和抗日战争保存了南方的革命战略支点和一批骨干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时期,在中国革命历史和军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忘怀的。
2004年,革命元勋的后代想拍一部反映三年游击战的电视剧;该剧因题材重大,经过中央领导批准,并且由革命元勋的子女亲自参与策划和指导。该剧经历两年多的筹备期,同时,革命元勋后代对该剧的创作提供许多意见和资料。
■幕后花絮
该剧于2007年3月15日在瑞金市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举行开机仪式。开机当天,陈毅、粟裕、曾山等革命元勋的后代从全国各地赶赴瑞金参加开机仪式。
为了解决演员们说台词时一张嘴满口牙齿太过洁白的问题,工作人员还搞科研,发明了一种类似口香糖那样一嚼牙齿就变黄的食物,导演胡玫戏称可以申请专利。
有一场戏是写陈毅受伤昏迷的戏,在拍摄时,演员马少骅在草地上躺了5个小时,到后面马少骅浑身都麻了,第二天关节疼得厉害。但他表示这些跟革命前辈的艰苦比,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据介绍,该剧90%的外景取自瑞金,许多革命旧址成了“天然场景”,真实再现了当年“红旗飘,战鼓擂,军号响”的革命战争场面。原先剧组并未确定在瑞金拍摄,打算取景于浙江及三清山。但后来剧组从井冈山、瑞金一路走过来后,胡玫选择在瑞金拍摄,因为瑞金的民众大都是红军的后代,对红军的感情非常特别,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气氛,于是决定以瑞金为主,同时还取景于信丰、龙南及吉安的部分地方。
■社会反响
编剧陈爱民是浙江温州人,为写这个戏,他曾开车跑了江西、福建、浙江、广东等4省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浴血坚持》在央视播出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满意的是此片拍得比较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第一生命。我说的真实不仅真实地展现了那段历史,而且,请允许我引用报刊的评论,是‘在真实与虚构中还原历史的灵魂,注重真实人物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单就刻画中共高中级将领的人物性格以及内心真实世界的描写这样的镜头,在以前的影视作品中是难得看到的……对革命者不再是单纯地宣传其英雄气概,还有人性的真实描写。”
时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张华山表示,《浴血坚持》题材重大,通过讲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这段鲜为人知、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热情讴歌了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现在的社会来说,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认为,该剧冲突集中,情节跌宕起伏,是一部有着史诗品格又有很强观赏性的电视剧。
对于“坚持”的理解,在剧中扮演陈毅的马少骅尤有感触。他说:“浴血坚持,其实就是拿命坚持。坚持的是什么?坚持的是理想、信念。”马少骅说,在具体的表演中,为了表现这种“坚持”之艰苦,他没有考虑一个元帅在剧中是什么样的,没有考虑该怎么表演,而是设身处地地想,作为一个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应该是什么样的,因此便有了陈毅光着膀子和战士们在一起的场景,有了他咬着木棍给自己挤去伤口脓血的场景。
《浴血坚持》正是艺术再现这段血与火岁月的主旋律电视作品。该剧力图在真实反映党史、军史的基础上,通过对陈毅等的精心描写,讴歌他们作为红军指挥员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感人情操,再现这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大力弘扬留守红军独立自主、不畏艰难、忠于党、忠于理想与信念的无比坚定的精神;不怕艰难困苦,永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始终高举革命红旗,斗争永不停止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