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福玲 整理
不爬雪山,不知长征苦;不过草地,不懂红军难。21年前,一群钻牛角尖的电视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走长征路,重做长征人。
“用长征精神拍长征”,是他们的口号。他们翻越过海拔5000米的雪山,也一步步蹚过危险的草地泥潭……这无疑是最笨拙的创作手法,却也是最接近历史的还原方式。一部诞生于世纪之交的电视剧《长征》,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全景式展现长征的先河,也通过一次不可复制的拍摄经历,使之成为难以超越的时代绝响。
■剧情简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悲壮的失败中出发,面临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自然的艰难险阻,以及内部错误思想和军事路线的干扰。但就是在这样的特殊环境和时刻,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红军,却勇敢地正视并纠正了自身的错误,重新选择、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和新的领导核心。以顽强的战斗和大无畏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军事上的奇迹,终于突破重围,赢得了“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胜利,并由此踏上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
■创作历程
1999年初,编剧王朝柱与演员唐国强合作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剧本在创作阶段时,王朝柱历经多年研究写成的《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一书也行将出版。他知道唐国强一直记挂长征的故事,便在付梓前将书稿拿给唐国强看。没想到,迅速看完全书的唐国强,很快拉着扮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刘劲跑到了王朝柱家,激动地要将该书立刻拍成电视剧。不过,手头的创作不能就此中断,为了安抚唐国强的情绪,王朝柱许诺写完手中的剧本,就立即启动电视剧《长征》的剧本创作。
当年9月,《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央视顺利开播。在和唐国强进行长时间的深入沟通和讨论后,王朝柱根据《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一书改编而成的26集电视剧《长征》的剧本也已完成。“剧本审查出乎意料的顺利,不仅得到了相关领导和专家的认可,还被中央电视台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重点献礼剧,立即组织筹拍。”王朝柱说。这次他兼任制片人,唐国强兼任导演——最想拍的题材、最合适的演员阵容、两个对长征题材都极富热情的主导者,一次极好的合作机会就此出现了。
2000年,电视剧《长征》启动拍摄,并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惊人的决定——重走长征路、实景拍摄。在此之前,长征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几乎没有人这样做过。就连电影版《长征》,也由于天气原因,过雪山的戏份其实是在新疆取景的。
该剧联合导演金韬回忆说,剧组当时走过四川、江西、贵州、陕北等地,走过雪山草地,“我们驻扎在海拔2600米的高原上,拍戏则是在海拔4800米的雪山,红军走过的主要地方,剧组都走过了。”到了要拍毛泽东爬雪山的戏份时,本来已在海拔4800米处拍摄过一遍的唐国强,觉得第一遍的雪不够大,当听说海拔近5000米的山上将会下大雪后,坚持再上雪山,重拍这段戏。
“我们在剧组里常说‘用长征精神拍《长征》’,其实都不是说大道理。当你到了那里,所有的反应都是真实的,演员根本不用特别地酝酿情绪。”王朝柱说。按照剧本所写,所有的红军战士手拉手过草地,唱着《马赛曲》彼此鼓舞士气。可演员们当时脚下是泥,头上是雨,自发唱起了《国际歌》。这一幕,成为电视剧《长征》的一个经典画面。
■社会反响
《长征》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全国收视率达10%。北京电视台重播时,收视率是20%,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剧获奖颇丰,包括第22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优秀导演奖、最佳男主角、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剧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像奖、优秀男演员奖,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等。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说,《长征》标志着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已经从探索期走向了成熟,体现了在这一创作领域里较高的美学的历史的思维成果。无论从对历史事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叙述把握上,还是从对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真实还原上,抑或是从对活跃于这种历史氛围中并决定着这些历史事件的发展走向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动塑造、精雕细刻上,《长征》都堪称一流。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说,该剧站在当代思维高度回望历史,对长征精神特别是长征精神中那些最具有永久意义的内容作出了深度发现并给予激情讴歌。剧中红军指战员前仆后继的雄姿,毛泽东拄杖前行的坚毅,周恩来对每个指战员的细心呵护,危拱之忍辱负重背着大锅爬雪山过草地的坚韧,都是对信仰力量的深度诠释。正是这种深度发现与诠释从精神上照亮了全剧,也深深地震撼和启迪了当代观众的心灵。
2005年8月31日,电视剧《长征》在韩国最大的、专门播放中国电视节目的韩国中华电视台播出,引起了韩国各界的强烈反响。韩国联合通讯社、《文化日报》等30多家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在韩国民众的强烈要求下,中华电视台分别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6月两次重播,创下了历史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