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福玲 整理
“哎呀嘞……”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兴国山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起到了团结教育人民,瓦解打击敌人的重大作用,当年曾被生动地誉为“一首山歌抵三个师”。2006年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宏伟的篇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更好地展现那段红色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彰显客家本土文化与长征精神,向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献礼,赣州市委宣传部决定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展现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里,老一辈革命家用青春的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该剧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徐宗政执导,冯海编剧,高露、果静林、吴越和蔡国庆等主演。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的是1933年春天至1937年,发生在赣南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三个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的年轻女性,为了共同的理想参加了红军红星山歌宣传队。她们年轻、漂亮、单纯,对生活对革命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但是战火和战友的鲜血打碎了她们的梦。在枪林弹雨中、在炮火硝烟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她们成长为合格的红军女战士。
红星山歌宣传队扩大成红星剧团后,她们的身影更加地忙碌起来,在扩红现场、医院、炮火纷飞的前线,红星剧团的战士们用自己的歌声在战斗。哪里有枪炮声,哪里就会有她们更加响亮的歌声。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主力开始了长征,根据上级的指示,红星剧团的大部分女红军都留在根据地和敌人开展游击战争。在为战友们演完最后一场演出后,红星剧团改编为红星连,她们收起了歌声拿起了枪,利用剧团的优势乔装打扮深入敌后,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在苏区被敌人占领的黑暗时期,她们相信党,相信人民。在那黑夜里,她们是朵朵盛开的红花,花样的年纪,刹那芳华,她们用青春的热血浇灌了自己红色的信仰。
■创作历程
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对于如何纪念那段红色的岁月,如何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如何让现代人牢记先辈们的执着和艰辛,一度成为文艺工作者思索与探讨的话题。引人注目的是,在过去的影视剧中,表现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和红军五次反“围剿”历史的作品几乎是空白。使命,自然落在了原中央苏区所在地的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身上。2004年,赣州市委宣传部与北京方面进行接洽,开始挖掘题材,确立主创班底,知名导演徐宗政、编剧冯海成为目标人选。
2004年8月,冯海在赣州市委宣传部领导及专家的指导下,开始了题材确立、故事大纲、人物小传的创作,并来到赣南进行第一次采风。在我国革命史中,根据“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创意点,锁定了当时中央苏区发生的一段英雄史诗——《那时花开》。
2005年2月,剧本的分集大纲创作完成。2005年3月至4月,在赣州市委宣传部的组织协调下,编剧来到赣南进行第二次采风,并在兴国、于都、瑞金等地举办了4次创作研讨会。
2005年8月,《那时花开》剧组正式组建。8月底,剧组主创人员来到赣南采风选景,其间去过兴国、瑞金、于都、大余、龙南等县(市),最终确定以兴国县城岗乡白石村作为主要拍摄基地。
■社会反响
《那时花开》在北京和赣州召开过多次座谈会,来自党史界、影视界、文艺界的名流对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说,这是一部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值得期待。
中央党史读物出版社原社长马瑞明说,三位女性身上散发着深厚的爱国情操和坚定的信仰,是我们这个时代现在、未来的需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中心原主任、该剧总策划肖平说,“一心想着中南海,一心想着四合院”的创作基本指导思想,力争创作出主旋律和市场完美结合的作品,使《那时花开》成为可以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相媲美的原创红色经典作品。
赣南文坛“不老松”罗旋说,《那时花开》是一部好戏的,作者非常认真,有比较完整的艺术构思,故事性、结构、悬念都非常好!他最喜欢的是“柳月雯”这个角色,没有人这样写过,是一个非常好的创造。
赣南师范大学教授赖伦海说,这是一部弘扬正气、重塑信仰的红色原创作品,在作者巧妙的构思下,浓重的革命浪漫气息和严肃的革命现实主义观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这部作品具有了可视性和思想性。
赣州市知名作家钟东林说,《那时花开》穿插了大量的赣南原生态的本土文化、民俗风貌,镜头基本上没有离开赣南。《那时花开》是一种平民视角,不涉及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具体历史人物原型。《那时花开》提出了一个口号:淡化硝烟,强化炊烟,意思就是表现战争背景下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