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幸菲菲 整理
这是一首古朴的歌谣,唱的是山路、草鞋、干粮、灯笼;这是一首不朽的歌谣,让人永远惦记着那个年代、那些干部、那种作风……
《永远的歌谣》中的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中央苏区龙潭村。这一年中央红军在苏区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三次反“围剿”胜利,但农事错过了春播,夏荒威胁着所有村民的生命。龙潭村的一个爱唱采茶戏的小人物李龙槐,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临危受命接任了龙潭村的村苏维埃主任(村长)。面对夏荒,他在带领村民与饥荒斗争中使出了三大奇招:一匀粮二捐粮三借粮。他殚精竭虑,历尽艰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苏区干部为人民群众赴汤蹈火的形象,成为彪炳千秋的楷模。
该剧获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创作资助项目。杨俊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7年获第十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玉茗花”大奖。2017年获第十四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创作战胜了病魔
这是一级编剧温何根70岁的作品。2012年10月,他刚从南昌参加《八子参军》获“五个一工程”奖表彰会回来,11月就做了手术切除恶性肿瘤,利用三个月在化疗床上打点滴的时间完成了《永远的歌谣》的构思。
当时市委宣传部正要推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题材创作,他躺在病床上,开始在脑海中翻箱倒柜,搜寻苏区的故事,记忆的仓库打开后,一个又一个苏区干部的事迹冒出来,几十年前采访到的故事深刻在心底,岁月无法磨灭的记忆一定是有非同寻常的感人之处。在临近春节第二天,他终于锁定两个原型:一个是兴国县某区委书记,娶了逃亡地主丢下的小妾做老婆,红军长征后,地主随白军返乡,四处搜捕区委书记,小妾便站出来保护这位区委书记,说“你要杀他我就杀你”……另一位是村长,自带干粮去乡里开会,把饭留给老婆孩子吃,谎称乡里开会有饭吃,到了乡里,骗干部自己带了饭(实际上饭筲里装的是沙子),结果后来饿晕在回家路上。温何根将两者合二为一变成剧中的村长李龙槐,将地主小妾改成地主女儿,把战胜夏荒作为中心事件,把唱了80多年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歌。李龙槐博大无私的爱感动了地主女儿,在夏荒关键时刻,地主女儿为了帮他解决难题,向逃亡在白区的父亲(地主)借粮,救了全村人的命。心中只有他人的伟大人格是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集中表现,人性、党性、民心、党心都有了。三个月的化疗,温何根的整个精神状态都沉浸在这个戏的构思中,冲淡了病魔带来的痛苦,出院后十天,他就向市委宣传部提交了一万多字的写作大纲。创作辛苦毋庸置疑,但创作能安抚一个人的灵魂,苏区干部好作风一直陪伴着温何根并激励着他,让他从病魔的阴影中逃离出来,感悟到了精神力量,让整个生命涌动生机。
苏区干部好作风
该剧通过最真实、最有表现力的人物关系,最感人的戏剧冲突,诠释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这首传唱了80多年的红色经典歌谣的丰富内涵,歌颂了那些充满人格魅力的苏区干部。让我们听到歌谣就想起那个时代、那些人物、那种令人神往的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今人吟咏、聆听这首“永远的歌谣”时,一定会浮想联翩,振聋发聩。“自”与“公”,是矛盾对立着的事物两端,剧中主人公李龙槐,从小孤苦无依,是一个靠吃百家饭才得以活命长大的庄稼汉。乡亲们养育了他,苏维埃政权解放了他,他翻身入党,又临危受命,当上了村长。也许他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他懂得什么叫良心,什么叫报恩。
品格是共通的,性格是独特的。戏不能先有德而后“找”人,而要从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中,塑造出心怀德性与良心、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一个”永远是独特的。《永远的歌谣》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这个颇具特点的庄稼汉李龙槐,几分憨直、几分狡黠、几分认死理和几分阿Q气质,构成了他的性格特征。他在饥饿困顿中长大,因特能吃,而获了一个不雅的绰号“米桶”,可偏偏这个米桶当上了这个饥饿村的村长。在给本村财主马某扛活时,他曾恋过马某的女儿马玉琴。村苏维埃政权建立,马财主逃亡县城,却把一个有文化又五谷不分的女儿马玉琴留在了村中。玉琴因不识农事,不会插秧备受村民歧视,难以度日。李龙槐同情她,想保护她,竟别出心裁地假结婚“娶”她,但又不失“原则立场”,于是便有接下来的“真”入洞房,“假”做夫妻的喜剧连连。经历了李龙槐与之同房不同床,且醒里梦里总说粮,甚至把她装进饭筲里的饭倒给了烈属大娘,筲里再装沙子以遮同事耳目,竟致当场饿昏。马玉琴深受感动,深感这是一位难得的“君子”,于是“发誓”和他圆房做真夫妻,并主动提出和父亲借粮。李龙槐喜不自胜,决意连夜前往,他只身闯进马府,遭毒打,忍绝食,一息尚存时,口唱马老爷酷爱的乡曲采茶调,引起马老爷思念女儿,爱屋及乌,终借粮三十担。在对这一主线的演绎中,有积极分子带头献粮,有党员两度重温入党誓词,有干部访贫问苦,有先人后己的带头人当众饿昏,有红灯笼在众人手中相传递,还有《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歌谣如缕缕春风,阵阵吹拂。
尤为难得的是,该剧着力宣扬的是极其可贵的人间大爱,是一种曲折的爱的表达。唯其曲折,才生戏入戏,而不是非要剑拔弩张,你死我活。这为红色题材开辟了新的语境,难能可贵。
最后一场“借粮”,把“英雄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马财主并未现身,由四家丁代替,将鞭笞摧残与美食诱惑加于主人公一身。其妻马玉琴与众乡亲在纱幕后的另一空间目睹这一切。创作者让台上人物“心灵际会”,用“大写意”的手法,泼墨渲染,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而此处的“大写意”,又与前面场次中悉心刻画人物关系和心理的“工笔”相得益彰。
(本版图片均由赣南艺术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