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等领导人率领部分留守红军和地方武装,从中央苏区突围到信丰县油山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赣粤边红色根据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弥天烽火中,陈毅与游击区的群众结下了浓浓情愫,并视他们为“重生父母”。正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与支持,陈毅在游击区多次虎口脱险。几十年来,陈毅始终没有忘记游击区的人民群众。他深情地回忆说:“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团结,要想坚持下来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游击区的妇女,对游击队的支援,可以说达到了舍生拼死的地步。”
信丰油山的李桂花,就是一位舍生拼死、巧助陈毅虎口脱险的交通员。
1935年冬,国民党粤军对信丰油山加紧搜山,采取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手段,妄图消灭红军游击队。面对国民党的“清剿”,陈毅带领游击队想尽各种办法在深山老林里“极限”生存:没有粮食吃,就挖野菜、摘野果充饥;没有房子住,就搭茅棚,或住山洞;缺少衣被御寒,就靠相互的体温依偎过夜。
然而,随时来临的生命危险,对游击队来说,仍然猝不及防。
一天,陈毅带领游击队在油山一带行军,突遭敌人伏击。陈毅钻进树林后迷失了方向,与游击队失去了联系。第二天,陈毅饿得饥肠辘辘,两眼昏花,加上旧伤复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晕倒了。当陈毅醒来时,发现自己被平放在铺垫好的木板上。
“啊,大老刘,您终于醒了。”“刘高佬”“大老刘”都是陈毅的化名,不过那时乡亲们甚至很多游击队员并不知道。听到声音,陈毅抬头一看,原来是地下交通员李桂花。她手里端着一碗粥,走了进来。“我上山打柴,看到您躺在地上,伸手一试探,气息奄奄,我就叫我男人把您背了回来。”“谢谢你,桂花嫂!”陈毅眼中闪着两行感激的泪花,接过粥,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李桂花接着说:“我已派人向李绪龙、朱赞珍老表报信去了。”
这时,李桂花院子里的一只小黄狗“汪!汪!汪!”地狂叫起来。李桂花探头一看,一群国民党军士兵就要走进院子了。为了给陈毅报信,李桂花一边提高嗓门喊:“小狗,不要叫了,这么多兵来了,你还不听话,会挨打的。”一边牵着一个两岁的小女孩从房中走出来,“热情”招呼:“各位老总,辛苦了,来,来,来,坐下休息休息!”
国民党军士兵三三两两地坐在院子里休息,喝水,无精打采地看着李桂花、小女孩和她身后的那只小黄狗。不久,一个刀条脸的敌营长在朱保长陪同下走了进来。
“桂花嫂,你家男人呢?”朱保长问。“到山里去了。”李桂花应道。
“到山里去干什么?”敌营长厉声盘问。
“砍柴呀!”李桂花又说。这时小黄狗又“汪!汪!汪!”地叫起来,李桂花连忙呵斥:“小狗,不要吵!”
“你院子里已经堆了这么多柴,还砍柴?”
“我们种田人都是这样,冬天打柴!”
“老总,没错!我们这里有冬天打柴的习惯。”朱保长忙应道,“桂花嫂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
敌营长走进屋里,四处打量了一下,眼光停留在破旧的小阁楼上,疑虑地喝道:“楼梯哪里去了?”
“霉烂了,怕小孩往上爬会摔跤,拿走了。”李桂花不慌不忙地回答。
“我要到上面去看看!”敌营长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
朱保长问;“桂花嫂,坏梯子在哪里?”
“在院子里。”李桂花生气地应道,“要搬你们自己去搬!”
“来人,把梯子搬进来。”敌营长吆喝道。
一个士兵把一架坏梯子搬了进来。敌营长爬上摇摇欲坠的木梯,费力地爬上阁楼,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他发现窗洞被一捆破棉絮堵着,伸手用力一拉,阁楼才有了一丝光亮。这阁楼只有一人高,里面堆放了几件闲置农具、几个破斗笠和一堆干稻草。
陈毅就藏在那堆干稻草堆里。此时,他的心怦怦地跳着,握着手枪的手沁出了汗水,防备着万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桂花猛地把一个砂钵往地下一砸,“哐当”一声,吓得敌营长赶紧掏出手枪,指着下面质问:“怎么回事?”边说边慌里慌张地下了楼梯。
李桂花往身边小孩屁股上使劲捏了几把,大声训斥:“谁叫你捣蛋,把我的砂钵打破了,该打!”
“哇……”小孩子委屈地大哭起来。
“去他妈的!”敌营长生气地骂了一声,又准备上楼去搜查。
突然,院子外响起了枪声。“报告,发现‘共匪’往山上跑了!”一个士兵匆匆走了进来。
“给我追!千万别让‘共匪’跑了!”敌营长挥了挥手枪,严厉而又急促地命令。
望着敌人像一窝蜂似的跑走了的身影,李桂花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悬着的心像一块石头落了地。她刚要上楼梯,背后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笑声:“桂花嫂!”
她回头一看,见李绪龙带着几个游击队员跨进了院子。
“李老表,你们来了,真是太好了!”李桂花惊喜地用手指着阁楼,“他在上面,刚才好险呀!”
听到李绪龙的声音,陈毅走下了楼梯,与大家一一握手。
“我们得到报告后,发现桂花嫂的房子里到处是敌人。”李绪龙说道,“朱赞珍带几个人把敌人引开,敌人或许很快又会返回来,我们赶快上山吧!”
临走前,陈毅走到李桂花的身边,真诚地说:“谢谢你,桂花嫂!”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从1934年秋到1937年秋,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军游击队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在陈毅的《赣南游击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一直念念不忘一起战斗过的李桂花,先后两次转达了对李桂花的关心与问候。1960年,陈毅元帅派妻子张茜前往自己当年战斗过的信丰油山一带,看望和慰问李桂花等当地乡亲。李桂花的英雄事迹在当地群众中广为颂扬。